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代表:
深耕乡村沃土思索“新农人”培育
沈燕芬。受访者供图
春风和煦,时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在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的稻田里,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熟练地驾驶着农机在田间穿梭,机器所过之处,原本干硬的土块被犁成疏松的泥土。
这个春天,沈燕芬格外忙碌。除了干农活外,她还深入各个村落走访调研、参与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会、到村(居)联络站接访群众,逐字逐句修改完善建议,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作准备。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今年沈燕芬重点关注农机手的职称评定、技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管理等领域的话题。“希望能够代表广大农民、农机手群体发声,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田野上,共同建设新农村。”
从都市白领转型为“土专家”
“这是我们五兄妹,中间这个是我,都是‘90后’农机手。”点开沈燕芬的朋友圈,封面“新农人”的形象赫然屏上:广袤的绿色禾田里,五个年轻人头戴斗笠、脚穿雨鞋,“亲密”地环绕在橙色大型农机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然而三年前,沈燕芬还是深圳的一名白领。“当时在深圳发展已有七八年,放弃一切回农村不是个容易的决定。”沈燕芬告诉记者,父亲沈灿星从事农机服务已经30多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回到家乡发展,把新技术、新理念带回来,齐心协力把合作社做好。”
后来,沈燕芬辞去深圳的工作返回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农机合作社。“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跟着父亲下田,熟悉农机耕作的耕种农具和各个环节。”几个月下来,她逐渐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从都市白领成功转型为“新农人”,如今她已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使用一线的一名“土专家”。
沈燕芬还把产业思维引入合作社,以父亲所在的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牵头成立了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已由成立之初的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家,一年服务面积超10万亩,服务农户超4000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未来,希望合作社能在农村基层发挥更多力量,比如参与到农固废回收、园林绿化等基础公共服务管理领域。”沈燕芬说,今年她将重点关注该话题,为推动农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建议完善农机手职业发展机制
“开拖拉机的女生也很‘霸气’!”返乡后,沈燕芬喜欢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开农机、学习育秧插秧的“新农人”农耕生活短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希望能够改变年轻人对‘三农’的传统印象,期待更多年轻人回乡看一看,加入我们农机行业,成为一名农机手。”在沈燕芬看来,“新农人”是有知识、有文化、懂市场、懂品牌、懂策划、懂政策的一代。
回望返乡后的种种经历,她感慨地说,置身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给了“新农人”用科技逐梦的机会和广阔舞台。“只要年轻人有足够的想法,沉得下心,必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条越走越有成就感的道路,我至今都没有后悔。”
“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更离不开农机手。”今年,沈燕芬着手准备的建议与农机手群体息息相关。她认为,吸引青年返乡投身乡村建设,光凭一腔热情和一时的新鲜感远远不够。“以农机手为例,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机制和指引,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个领域的希望,大胆返乡、留乡,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沈燕芬说。
南方日报记者 王佳欣
记者手记
有新思维新想法的“90后”代表
头戴宽檐竹编斗笠,身后是广袤禾田,温柔而坚定地笑着看向前方,这是沈燕芬的微信头像。点开她的朋友圈,一条条短视频、一张张图片,都在讲述“新农人”的农耕生活。
作为一个“90后”女生,放弃都市生活,毅然返乡成为一名农机手,学习开农机、育秧种地、经营合作社,她的勇气让人钦佩。采访过程中,谈到农业领域,她提到了很多作为“新农人”的新思维、新想法。
正如沈燕芬所说:“这是一份需要奉献年轻人的智慧与努力的事业,也是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希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这个队伍,用知识和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5 0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