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六盘水日报
□刘鹰荣
幼年的我被母亲带着去最热闹的场面是赶集。母亲说,在我刚学会走路时,天还没亮她便背着我,拎着自家种的高粱、豆子,养的鸡去赶集。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母亲和我的堂嫂相约一起,在乡间崎岖的小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才到赶集的镇上。
镇上人山人海,母亲把带去的农产品换成钱后,买米、油、盐等生活用品,还买布给我做新衣新鞋。因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城县双水教书,我进入童年后,便与母亲一起举家来双水居住。每年清明回乡扫墓,村里的乡亲父老都说我小时候是村里穿得最好的女娃,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顶有两个兔子耳朵的毛线帽子,全村只有我戴过。
童年赶集,是父亲带我去的。父亲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到市中心城区的场坝,街面更是人山人海。父亲带我到卖百货的地方,先带我吃碗凉粉或一块米粑,待我吃完,他便叮嘱我守在自行车边以防被人偷走,然后便背着大布袋去采购学校里的教学用品。父亲通常将采购的教学用品绑在自行车上,再去采购家里的生活用品。那时我啃过自家地里的玉米杆却没尝过甘蔗,临走时父亲又买了几根甘蔗捆在自行车上带着我回家了。在乡村学校简陋的住宿区里,我和弟弟最喜欢窝在屋里啃甘蔗,细细咀嚼甘蔗那清甜的味道。
现在的赶集,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后的第三年,我的同事从老家拿来豆腐干在场坝赶集时售卖,消磨退休时光。而我喜欢做头花饰品,送些给身边朋友,家里放不下这些手工艺品,丢掉又舍不得。有一次闲聊,同事便提议让我跟她一起在场坝赶集时售卖。就这样,我开启了中年时代的赶集时光。每个周末的凌晨三、四点钟,她便将我俩卖东西的花车拖出去占位置,等我上午8时许到场坝时,她已经卖掉了不少毕节酸汤豆腐干。刚开始赶集卖头饰时,我还真有点害羞,多亏她帮我叫卖。每次赶集,我的手工艺品销售量并不大,却在赶集时光里听闻着周边赶集人的故事。
有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两岁多男孩,一只手牵着一个约摸五六岁的男孩,另一只手推着装满蔬菜的车,吃力地在早已占满摊位的街道上找摊位。好心的菜农们让出一小块地方给她放推车。到下午5时许,卖完蔬菜的她,又背、牵着孩子,买了两根热狗分给兄弟俩,拖着疲惫的身体推着空车回家了,夕阳余晖笼罩这这位母亲。
在赶集上也有让我内疚的事情,一次有位年龄比我稍大的姐姐因无摊位而直接把她卖的鸡和布鞋摆在我的花车前面,我便上前请她往前摆一点以免影响我的生意。谁知她瞪了我一眼后气汹汹地说:“这又不是你家的地方!”我无语地回到自己的摊位。同事见被她欺负,气呼呼地喊她让开,不要挡着我们的摊位通道。中午时分,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两个10多岁的女孩,外面穿着校服、里面穿着破烂的体恤,大的女孩将拎着的饭盒递给这位大姐,我瞟了一眼她的午饭,酸菜豆汤饭里没有一块肉,直到下午散场时,她的鸡和鞋还是没卖出,只好垂头丧气地拎着原物走了。她离开的刹那,一种内疚感刺痛我的心,要是当时让她摆在我的摊位上,或许还能卖些东西贴补家用。
同事对我说:“每次赶集,人山人海,很有人间烟火气。”是啊,人间烟火是平凡的诗意,是喧嚣中的宁静。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无论何时都发出耀眼的光芒,轻轻掠过心房。烟火之下,是岁月静好,更是人间温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6 0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