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在繁昌的地名中有4个“店”,有湾子店、费子店、老嬷嬷店和戴家店,从芜湖到繁昌首先经过的地方就是戴家店,戴家店的地名知之者甚多,而对百梁厅的来历,知道的人却很少。
戴家店,即繁阳镇的戴店村,位于繁昌城北,为繁昌城的北大门。东至峨桥茶亭村,西至茶山村,南至铁塔村,北至三元村。省道334、淮九路、沪铜铁路、宁安高铁贯穿全境,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也是巢黄高速在繁昌城北出入口处。
3月13日,我一早乘车来到戴店村。首先沿S335公路两旁走上一圈,欣赏这里的各种石雕产品,真是美不胜收,让我眼花缭乱。在戴店村干部万芳同志帮助下,得以采访该村85岁的沈老先生,他为我讲述了关于戴家店的来历:
戴家店又名下马店。传说历史上这里有一位戴姓族人在外做了大官,官至元帅。所以行人至此都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故该村曾名“下马店”。又因此处交通方便,村内居民戴姓居多,有一戴姓居民开了一间小卖店,人们就称之为戴家店。时间长了,这戴家店就成了地名,建村时,村部以建筑地名戴家店命名,故名戴店村。
戴店村为石材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石匠就开始上山开采石料,并将石料加工成各种用途的石制品。三百多年来,戴店的石雕产品由于加工精细,经济适用,渐而名扬省内外。戴店附近的七里井,原来是峨溪河进入漳河,上达南陵、下通长江的水码头,所以方圆几百里修建庙宇、祠堂、园林、牌坊等建筑需用的石制品,大多用木船航行来七里井码头靠岸,到戴店购买石料和石雕产品。据原戴店石雕老艺人戴品杨介绍:南京的中山陵、苏州的人民公园、弋矶山医院等,在1949年前都曾来戴店采购过石料和石雕产品。
戴店的石料生产,开始只有几户人家,因设备、工具简陋,纯手工技术,规模也比较小,仅能从事一般的石料加工,产品大部分是农民盖房用的石磉(垫柱石)、门框、门坎及农家用的石碓、石臼、石滚子和架桥用的石板、石条、石柱、石槽等为主要产品。直到道光年间,戴店的石料技术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增加到多种字体的大中型石碑,刻有龙凤花鸟的石凳、石桌、石条台、石狮及各种图案壁画等,产品更加精美、细腻。
随着石雕技术的提高,促使了石雕文化的发展。首先是书法艺术在石雕工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字体工整、美观大方、雕刻精细,成为消费者选购的一个重要标准。戴店的几代人中,都有写得一手好字的书法人才,会设计各种山水、花鸟、人物图案的也有数十人。
自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如春风温暖了一代石雕工匠们的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有村办采石厂2个,镇办采石厂1个,镇办石雕工艺厂一个,联合体、个体户有500多个,从业人员1500多人。此后,戴店石雕工艺朝着建筑装潢、园林工艺、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家庭生活环境美化等类型发展,其品种多达百余种,达到形式多样、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用途广泛,深受用户欢迎。
1983年,戴店石雕工艺厂加工的四套石制品(石圆桌、凳)参加了广交会,受到外商的青睐,颇负盛名。当涂县青山太白祠的纪念碑及碑额,由当代书法家王业霖书写,而雕刻则来自戴店匠工之手。戴店的石产品,现已销往本省和江苏的南京、常州、扬州、苏州及上海等地。九华山、黄山园林建设,长期在戴店购货。
如今,走进“创艺石业”的大院,各种石雕产品琳琅满目。小到几十斤的小石凳,大到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石狮、石象等雕塑,栩栩如生。90后石雕传承人鲍勇涛先生向我介绍起戴店石雕的发展状况,让我更是欣喜不已。戴店石雕原来使用本地石材,由于本地石材密度低吸水率高,易风化,抗压强度差易断裂。为做大、做强并提升传统、特色石雕产业,在县(区)、镇政府扶持下,村“两委”协调推进。2007年整合扩大生产规模,占地800余亩的石雕石材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形成了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停止了采掘、使用本地石料,在全国采购各种优质石材,将传统工艺与机械化有机结合,生产出优质石雕精品。目前,全村从事石雕石材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工作人员达1032人。产品除远销北京、上海和周边大中城市外,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100多万元。戴店,真不愧为石雕之乡。
在戴店村,不仅沈姓人口较多,还有一段“百梁厅”的故事。据清道光年《繁昌县志》记载:“百梁厅,在东乡十五都。前明指挥使沈逊建。嘉庆二十二年(1817)沈联芳、沈恒敬同族等重修。”而流传于民间传说却是另一种说法:明朝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前,要建造金銮殿,御旨江南各府、县挑选能工巧匠前往金陵。戴家店沈氏沈万三木匠被举入京,因害怕金銮殿落成后,匠人有可能被斩。故沈万三一到工地就装作聋哑人,做一手粗活。大殿建成,果然平安回乡。
沈木匠回乡不久,给沈氏选择了一块好地基,想按宫廷式样建造一座“百梁”沈氏宗祠。正在建造之时,被当地周氏告密,洪武皇帝闻知大怒,下旨立即查办。整个族人都惊恐万状,沈木匠连夜下掉一根梁,成了99根,并改小了门楣,结果核查时与告密状所诉不符,又有本地刘姓、盛姓乡绅作证,沈族才幸免于难。周氏仍未死心,又密奏,沈、刘、盛诸氏合谋欺君犯上,皇上阅状后,长叹一声,骂道:“沈八桌、刘四桌、盛两桌,谅此乡民也翻不了天。”沈、刘、盛3族虽免遭杀身之祸,但却遭了皇帝的“金口玉言”,人丁一直不够兴旺,这当然是传说。“百梁厅”沈姓宗祠虽然未能建成“百梁”,却成了地名一直沿用。如今,这里有个自然村就叫百厅村。
伍先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7 0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