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刀郎翻红,但刀郎们已经快消失了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3-08-02 17:15:00 来源:新周刊
刀郎翻红,但刀郎们已经快消失了

一首歌和一个歌手的命运,要考虑到时代的进程,任何关于庸俗的指责,都应慎之又慎。

作者 | 曹吉利

编辑 | 谭山山

题图 | 视觉中国

对于出生在2000年之后的网络群体而言,这一段时间霸占热搜的刀郎自然是陌生的。他们既没有经历过“2002年的第一场雪”,也不知道“冲动的惩罚”是什么。

刀郎对于那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那些年的手机彩铃里、县城小店震耳欲聋的音响里、出租车司机的广播里,刀郎是名副其实的国民歌手。哪怕是他的成名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发布一年之后,赵本山在2005年春晚小品《功夫》中化用其中一句歌词“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得稍晚了一些”,依然立刻引起满场欢呼。

《2002年的第一场雪》专辑封面。

但这种时隔多年的不熟悉,并不妨碍年轻网民在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发布后,熟练地选边站队。他们迅速地回顾历史,几天之内就对当年的八卦细节如数家珍,然后脑补出一场复仇大戏:早年刀郎在高点后沉寂,就是出于主流乐坛的打压;如今这首新歌,充斥着对黑白不分、美丑颠倒的讽刺;十年磨一剑,新歌狠狠地回击了当年的质疑。

有关《罗刹海市》的逐句解读以及八卦旧闻的整理分析,网络上已经有相当多讨论,在此不必再作赘述。倒是由这出“刀郎复仇记”延伸的一些问题,值得稍作思索:

刀郎的新歌是不是一首好歌?支持刀郎的网民,就一定是“对”的吗?今天的刀郎,与世纪初流行的那个刀郎,究竟还有多大关系?以及,雅和俗的标准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

对于这类问题,公众总是期待简单而坚决的答案,但现实往往复杂又暧昧。比如当刀郎的“十年打磨”“由俗变雅”成为一种流行叙事时,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2020年、2021年,刀郎接连推出《弹词话本》《世间的每个人》这两张专辑,已显露风格转型的端倪;但直到今年专辑《山歌寥哉》爆火之前,这一系列作品关注者寥寥,是实实在在的“山歌寥哉”。

所以,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正如很多评论所说,相比于刀郎的音乐,大多数人还是更爱他的“复仇故事”。

“报仇”的刀郎,可不是当年的刀郎

《罗刹海市》取材于蒲松龄创作的同名小说,融合民间音乐的韵律,再配上唢呐等民族乐器,很符合近些年“大俗即大雅”的审美风向。尽管歌词第一时间听不明白,旋律乍一听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动人,但把叙事性和民族性糅进音乐的尝试,是近些年文化自信格外高涨的公众所乐见的。

换句话说,这样的音乐很容易让人感到一种“高级感”。当然,刀郎并不是此类风格的开创者,远有把摇滚与二人转结合的二手玫瑰、与西北花儿结合的苏阳,近有热衷于在各类流行歌里插入民歌的龚琳娜、谭维维。但这种高级感出现在刀郎身上,还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毕竟,20年前,他传唱度最高的歌里唱的还是“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

看上去,刀郎的音乐造诣提高了,配合当年所受的委屈,哪怕当事人从未表态,大家也愿意相信他完成了一场扬眉吐气的复仇壮举。在这次热热闹闹的站队中,相当一部分人沉浸于朴素的“娱乐圈正义感”:由下而上的突破者,击败了由上而下的俯视者,后来者打败了前者,被讽刺者回击了讽刺者,大众喜欢的击败了自诩高雅的,统统应该得到支持。

刀郎《北方的天空下》专辑封面。

但就像歌里所唱,“听歌的人最无情”,这种群体性的支持往往并不坚固。

比如,谁还记得,这次位列被刀郎“报仇”的四大音乐人之一的杨坤,在三年前一场极其相似的争论当中,还是受到网民鼎力支持的一方?

2020年,杨坤在直播间里怒批喊麦神曲《惊雷》:“太恶心,俗气……要旋律没旋律,要节奏没节奏,要律动没律动,神马玩意儿。”作者MC六道回应杨坤:“如果没人喜欢的话,它也不可能这么火。”随后引发网民的口诛笔伐。

在流行音乐的审美品位一路俯冲向下的时代,MC六道的问题在于“丑而不自知”,不仅没有立正挨打,还要一再反驳,结果说得越多,暴露的问题越多。要是他一开始就明白流量无分好坏都能变现的道理,大大方方地自嘲,甚至下场和网友一起调侃,画风或许又不同了。

如果说两场争论中的MC六道和刀郎都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大众文化,那前者遭到挖苦、后者受到支持的一大原因,应该是刀郎的《罗刹海市》是雅的——准确地说,是看上去雅。公众发自内心地支持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看上去雅的音乐,而更雅一些或者更俗一些、更大众一些或者更小众一些,都有随时被推到舆论对立面的风险。

刀郎此前对于那英评论的回应截屏。

《惊雷》的确如MC六道回怼时所说的那样,“比杨坤任何一首歌都火”,喊麦的受众够广,但是观感实在太俗。刀郎早期的歌曲也是一样,“我确定我就是那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你是我的猎物,是我嘴里的羔羊”,和今天的《罗刹海市》放在一起,观感大相径庭。

所以说,大众的音乐审美偏好,本就模糊,当其中掺杂了一些道德判断之后,就更加多变了。有很多人听,却被批评低俗的MC六道,挨骂;拥有众多粉丝,但被指责不谦虚的说唱歌手小鬼,挨骂;曾经被评论俗气,但又带着一首高级的讽刺歌曲归来的刀郎,被夸。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复仇”的刀郎,已经不是当年唱遍大街小巷的刀郎,他早就换了一套表达方式。消解当年“俗气”质疑的办法,是用了十年时间变得更高级、更高雅,这大概是这场看似一边倒的“复仇”中,值得玩味之处。

当年的那英、杨坤、汪峰,

也曾是“非主流”

雅俗之争在乐坛由来已久,如果只将这种争论理解为上位歌手对草根歌手的压制,那就太庸俗化了。这种争论的背后,是审美话语权的拉锯:到底谁才有资格定义什么是好音乐?

从这个维度来看,今天被网友放在刀郎对立面的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等,都经历过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历史,也是特定时代的草根歌手。

先说那英。

上世纪80年代,那首日后广为传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因为太过轻快、太过讨好年轻人而受到批评。作者谷建芬索性办了一个培训班,培养通俗歌手,那英以及之后成名的孙楠、毛阿敏等人,都曾在她这里接受学习。那时,年轻的“那英”们,会思考自己的音乐是俗气还是不俗气吗?

再说杨坤。

1991年,爱好唱歌的杨坤19岁,唱了两首当时正流行的童安格的歌,顺利考入内蒙古武警文工团。在这之前,他是工厂的工人,也是文艺骨干。两年后,怀揣更大梦想的杨坤告别家乡,闯荡北京,在酒吧里唱了近十年,终于在新世纪初赶上了唱片业的落日余晖。2002年的专辑《无所谓》和2003年的专辑《那一天》,卖了上百万张。

那英与杨坤曾一起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

至于汪峰和高晓松的故事,则已经被更多人知晓。他们都曾是“大院”的异类,前者从中央音乐学院的科班体系中跳出,走上摇滚之路,后者刷新了一代人对校园歌曲的认知。

崔健挽着裤脚走上舞台,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吼出一曲《一无所有》,成为80年代的一个注脚。对音乐的解释权从此被下放,什么是好音乐,人人都能说上两句。在随后漫长的雅与俗、精英与草根的话语权碰撞中,不断有人下沉,又有人上浮,曾经的好歌后来听上去俗不可耐,曾经的口水歌日后却成为经典,连大众的口味也在时代中走马灯般转换,谁又能说自己总能占领雅俗共赏的高地呢?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那英”们犯了什么错,就是话说得太早也太满,没有想到刀郎们也有变雅的一天——也许,站在顶点的人,总会或多或少地误以为自己来到顶点的过程独一无二、难以复刻。

就像一些网友揶揄的那样,今天回过头看,同样是世纪初的流行音乐,“城市那么空”“回忆那么凶”的杨坤,又比“站在八楼前等二路汽车”的刀郎,高级到哪里去呢?

“草根时代”的回响

几乎每一轮时代变迁、媒介转换,都能在乐坛催生一批屠龙少年的故事。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摇滚乐从非主流挤进主流之后,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和选秀节目又生长出新的变量。

2004年《老鼠爱大米》一个月的下载量,就抵得上一张销量数十万张的唱片。此后“草根歌手”作为一个群体,陆续登上舞台,有过许多省份流浪经历的刀郎只是其中之一。

放羊娃出身的阿宝,2004年通过央视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出圈,次年获得《星光大道》总冠军,又过了一年登上春晚。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记得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她在西单地下通道唱歌的视频被上传网络,于2008年意外走红。三年后,这个河北姑娘也上了春晚。

2010年走红的旭日阳刚,也有相似的经历。两个农民工兄弟光着膀子,翻唱汪峰的《春天里》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一炮而红,春晚的大门由此向他们敞开。

2011年,山东台《我是大明星》在济宁海选,穿着破旧军大衣登台的“大衣哥”,用极具反差效果的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征服了评委。作为地地道道的乡村歌星,他也在第二年走上春晚。

从阿宝到“西单女孩”,从旭日阳刚到“大衣哥”,这些草根歌手背后都关联着不同的社会议题,也都有正向的解读空间。无论是农民歌手还是民工兄弟,抑或是城市平凡的打工者,他们的歌唱被听到、他们的努力被看到,都是足够动人的事。

凤凰传奇2005年参加《星光大道》,获得亚军。冠军是阿宝。(图/CNTV)

草根歌手们的崛起,是大众热爱的逆袭故事,也代表着民间话语的力量闯入专业歌手们占据话语权的主流乐坛。网友愿意为他们欢呼,综艺节目愿意挖掘、包装他们,以春晚为代表的主流舞台也向他们发出邀请。

但谁都没有想到,互联网按下加速键,也为音乐审美的更迭按下了加速键,关于旭日阳刚、“大衣哥”等的讨论,在短视频里迅速沦为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围观,名利像潮水一样涌来,草根歌手很快消失于中国音乐的版图,一批幸运儿之后再无后继者。

网络几乎无限地下放了音乐的解释权,不会再有主流和非主流,不会再有专业歌手和草根歌手之争,雅俗的边界也连同“乐坛”的边界一起模糊。人们对于“刀郎复仇”一厢情愿的解读是一场网络狂欢,背后是音乐品位的彻底平权,以及几乎沦为BGM、饭圈符号和手机铃声的流行音乐。

尽管新歌已经几乎听不出当年的味道,但刀郎的回归,仍像是草根时代的余音和回响,也提醒我们稍稍回忆起“那英”们的草根经历。那么,这场风波能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大概就是,一首歌和一个歌手的命运,要考虑到时代的进程,任何关于庸俗的指责,都应慎之又慎。

校对:黄思韵,运营:鹿子芮,排版:温文清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2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刀郎高调复出引热议,新歌疑内涵那英汪峰杨坤,过往恩怨被扒
近日,52岁的刀郎带着他的新歌《罗刹海市》再次复出回归歌坛,没想到的是,沉寂十多年他的创作能力更上一层,新歌一经发布便引来无数人围观,然而这首歌大火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因为歌词讽刺
2023-07-23 15:24:00
破案了!当年打压刀郎最狠的不是那英,更不是杨坤,而是这些艺术家
...没有审美观点,不配拿年度十大影响力歌手大奖!汪峰说刀郎现象是音乐圈的悲哀!面对同行的打压,刀郎本可以解释,更可以反击,但他选择了沉默! 01关于当年刀郎隐退歌坛一事,外界的
2023-10-11 17:26:00
杨坤演唱会只有50名观众到场
...那个被他们“欺负”的人,正是享有“农民歌手”之名的刀郎。那年,担任音乐风云榜评委会主席的那英,担负着参与讨论票选2000至2009年十年间“内地十大影响力歌手”提名名单的责任
2023-10-19 11:55:00
刀郎新专辑疑似讽刺某些人?回顾那英汪峰杨坤刀郎事件!
...晓松,轮番上阵,把刀子踩在脚下,这就是报应。当初对刀郎的排挤和排斥,到了现在,依然令人心惊胆战。同行是冤家,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又怎么会有矛盾?这些人为
2023-07-24 11:26:00
刀郎新歌火了,被内涵的4位明星沉默
不愧是刀郎,即便沉寂多年,一出来就是创造奇迹的歌手,7月23日刀郎全网上热搜,上热搜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发新专辑了,新歌《罗刹海市》很快就火遍网络。《罗刹海市》是刀郎7月19日
2023-07-25 09:39:00
破案了!当年逼刀郎退圈的元凶不是那英,更不是杨坤,而是他们
2013年到2023年,整整十年时间,刀郎没有露面,虽然期间发了一张新专辑,名为《弹词话本》,但知道的人极少!出道即巅峰的他,到底得罪了谁,为什么要退圈呢?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01
2024-03-09 18:58:00
悲哀!刀郎退圈近一个月,杨坤、那英、汪峰宣布复出,方式各不同
得知刀郎宣布退圈的那一刻,我心中的五味杂陈喜,是因为刀郎没有被名利蒙蔽双眼,他依然把音乐视为生命悲,是因为随着刀郎的隐退,马户、又鸟可能要回归了!01刀郎在,和刀郎不在,罗刹海市
2024-01-06 16:59:00
刀郎新歌引热议,被解读为还击四大音乐人,丁太升不主张神化刀郎
19年前刀郎凭借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爆全国,发行270万张,曾经被质疑,如今推出新歌《罗刹海市》再度掀起热议,被网友过度解读,认为是抨击当年不欣赏他的四位歌手和音乐人,
2023-07-26 23:13:00
杨坤因刀郎新歌被网暴,骂评超78万,本人发声回应,事情迎来反转
近日要说娱乐圈谁最火,恐怕非刀郎莫属,他带着新专辑《山歌寥哉》强势回归,以一首《罗刹海市》刷爆网络,就连明星也开始纷纷学唱,好一个热闹。这首歌之所以那么火,主要是因为有人认为他的
2023-07-28 11:14: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