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管永双、李云杉夫妻俩讨论制陶技艺“我觉得这边可以加点装饰,杯子看起来会更灵动些……”“这个提议不错,我再试试看。”3月11日,走进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的西山雨陶坊,只见陈列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色泽不一的陶制品。在工作室一隅,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正专注地进行陶艺创作,并不时交流探讨。
这样的场景,在工作室已成常态。管永双、李云杉是“90后”,两人曾经是同班同学,现如今是夫妻,更是工作“伙伴”。
开启与荣昌陶的“双向奔赴”
上大学时,管永双、李云杉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便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细腻的土质、精妙的工艺,这一切都让两人久久不能忘怀。因为这一抔陶土,2014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两人毅然来到荣昌,创立了工作室、建起了窑炉,从此真正开启了与荣昌陶的“双向奔赴”。
“刚到这里,我们发现当地村民大多是用荣昌陶做泡菜坛、酒瓶酒罐这一类生活器物,工艺很简单,附加值也不高。”管永双表示,荣昌陶虽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名气却没有真正打出去。“若想要荣昌陶发扬光大,必须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
在创作过程中,管永双和李云杉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利用传统的技艺烧制不同色彩、不同肌理、不同造型的陶器,并在瓶身、壶口、手柄等地方,加入自己的创意,如莲蓬、小雏菊等,不仅赋予器物自然之美,也让荣昌陶一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
发现柴烧窑变“密码”
2016年,管永双、李云杉将源于汉代的灰釉进行了创新发展,研发出松针、芭蕉叶、银杏叶、板栗壳等20余种植物灰釉,开发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给传统的荣昌陶带来了一波植物美学新风尚,获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除了在造型、装饰、色彩方面进行创新。这些年,管永双、李云杉还潜心致力于柴烧窑变的研究。
“柴烧工艺费时费力,火候不易掌控,不做任何添加,却要烧出各种美丽的色彩,绝非易事。”在烧窑过程中,管永双、李云杉发现,上千年来,烧窑人基本缺乏对窑变学理上的研究,只能凭借经验操作,至于烧出来的器物会产生何种窑变,很多时候只能凭运气。
为了让前辈的经验形成有规律且容易让人理解的文字信息,管永双、李云杉用了5年时间进行实验。
“影响柴烧窑变效果的因素很多,比如原料、木材、温度、湿度。要找出其中的规律,就需要通过一次次不同的尝试。”5年时间里,管永双、李云杉耗费60余吨木材,每次烧窑持续4天以上,96个小时投柴不断……通过反复试窑,两人收集了大量数据,最终找到了荣昌陶柴烧窑变的“密码”,并系统性地将之总结为柴烧“五类成色烧制技法”。
“尽管现在我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烧制出想要的色彩,但成品率并不高。”管永双表示,这条路没有终点,未来他将继续和妻子探索、完善“五类成色烧制技法”,让荣昌陶制作技艺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
积极推介荣昌陶技艺和文化
与此同时,为让荣昌陶走出重庆、走向国际,夫妻两人还以免费直播、自费参展等方式,积极推介荣昌陶技艺和文化,免费为村民和游客教授荣昌陶制作技艺,累计开展教学志愿服务600余场次,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四大名陶展”等陶瓷艺术类专业奖项,作品《無象》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因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今年2月,管永双、李云杉被评为2023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重庆好人”。
“能够在荣昌这个充满陶文化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管永双、李云杉表示,未来将继续把荣昌陶的非遗文脉、制作技艺等,通过互联网、参展、教学等方式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来到荣昌,了解荣昌陶、爱上荣昌陶、传承荣昌陶、发扬荣昌陶。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通讯员 张丹
编辑:秦雨责编:郑亚岚审核:宋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4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