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古城,诗画临安。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建水县,是一座古今交相辉映的边陲小城,人文厚朴,烟火可亲。诗人于坚称这里是“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认为这里是他“一辈子要找到的中国”……千百年来,这座城市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根植于此的建水法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沧桑变革、栉风沐雨、守正创新,在传承城市精神与地域文脉的同时,用心用情写下“千年古城,司法守望”的为民答卷,让这座城市焕发出悠扬古韵与勃勃生机。
儒法结合化纷争
悠长巷陌,古韵新生,幽深典雅的四合院是建水古城的特色民居。这些旧式民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许多历史记忆,然而,由于住房条件逼仄等原因,老房的居民之间难免产生各种摩擦纠纷。
周阿姨和李阿姨在建水团山的老民居相邻而居50多年,两家共用一个天井以及一个利用楼梯间搭出来的不到2平米的卫生间。虽然空间狭小,但两家关系一直融洽。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周家在共用天井里搭了一个4平米的卫生间独用。也正是这个多出来的卫生间,让两家矛盾激化,李阿姨将周家起诉至建水法院。
对于这样一起案件,以一纸文书判决其实并不难,但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考虑到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特殊性,承办法官多次走访,运用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从情理、法理的角度耐心劝说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希望将他们带回过去和睦的美好时光。
作为相邻而居了半个多世纪的老邻居,他们曾经亲密如家人。周家孙子年幼时无人看管,是李家帮忙悉心照顾;周家做了美味的饭菜,也总不忘给李家送去一点……类似互相关照、嘘寒问暖的旧事还有许多。见两家人剑拔弩张的态度有所缓解,承办法官又表达了矛盾无法化解的担忧:如果老房天井卫生间被拆除,两家又将重新共用楼梯间的卫生间,这样的代价大家是否能够接受?
法官办案是将法律规则、民风民俗等多种元素进行熔炼的过程。“礼之用,和为贵。”“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这些儒家传统文化延伸出的内涵,以群众最贴近的视角,在这场调解中频频被提。可能是受到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也可能是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感召,周李两家最终就卫生间的使用签订了和解协议,李阿姨撤回了起诉,该案圆满解决。
人间百态,复杂难解。建水法院的法官们几乎都有深入古城百姓家中调和矛盾的经历,表面上是为了一点利益争论不休,背后往往暗藏积怨。鸡犬相闻之外,邻里纠纷、家事矛盾等情与法的交织让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增大。为避免“就案办案”“一判了之”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建水法院注重诉源治理,发扬优秀文化,讲究调判结合,追求讲和修睦,用温情司法守护百姓烟火日常。时光漫漫,岁月悠悠;古城山水,钟灵毓秀,儒家优秀文化在法官的公正与智慧中延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故土新颜两相宜
古城里的人间烟火气,繁衍了建水人的生命。上世纪80年代起,城乡二元藩篱逐渐破除,建水古城掀起土地开发潮与招商引资热,至今方兴未艾。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在这座千年古城里,形成了绵密的交织。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建水人积压利与情的纠葛,也时常被倾倒出来,其中有对故土乡愁的眷恋与不舍,更不乏对未来的迷茫与诉求。
“法官,我在这里生活六十多年了,房子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产权人很多……”这是一起房屋拆迁补偿合同纠纷案件中一位花甲老人在法庭的声音。
原来,该案所涉的房屋地处建水县小桂湖商业规划区,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需对原告王大爷的房屋进行征收。复杂的产权结构、人员构成、空间分布、历史遗留等因素,叠加故土难离的情愫与多元的利益诉求,也成为了“城中村”改造的一道道阻碍。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城中村”改造案件不仅涉及多主体、多环节,更涉及拆迁补偿、不动产物权变动、婚姻继承、抵押租赁等多种法律关系。古城建设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法院积极与各部门联动配合,组建了一支精法律、懂政策、善调解的队伍,以法律释明、解读政策等方式就王大爷分家析产及征收补偿利益分割等问题进行讲解,最终促成王大爷与住建局达成调解协议,依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征收项目的高效推进。
这些寻常巷陌的诗情典故、市井烟火,只是古城规划发展的一部分。新特色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乡镇蔬果产业不断发展、网红紫陶街的商铺统一出租经营……建水古城不断迎接农业、产业和文旅上的新机遇,建水法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以往案件比较琐碎,民事纠纷占大头,这两年商事案件不仅数量增多,诸如涉及公司解散、股东知情权等新类型案件也越来越多。”法官们面对案多人少的普遍矛盾,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将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倾斜,成立曲江物流纠纷调解工作室,精准服务园区企业;在各乡镇挂牌巡回审判点,真正把司法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展现建水法院护航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生动实践与创新作为。
良法善治护营商
在千年古城的历史时光里,建水紫陶承载着“泥与火”的故事,相伴相生。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其独特的工艺让建水紫陶成功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紫陶烧制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建水紫陶产业发展迅速,新类型案件也层出不穷,如何用司法之力助力紫陶产业发展,守护营商环境公平公正,建水法院也不断思考新路径与新方法。
原告某陶艺文化商店在建水注册登记后依法开展业务,经营陶制品和紫陶文化信息传播。后云南省紫陶研究会授予该店为“云南省紫陶研究会建水分会”“云南省紫陶研究会创作基地”两块标牌并悬挂在店门口。某日,某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店调查上述两块牌匾的由来,要求原告提供相关资料,并告知这是违规的行为,要求原告即日摘除两块牌匾,责令其停止以其他类似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并罚款10000元。原告以自己的挂牌行为未给建水县紫陶行业造成任何伤害,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组织和活动为由提起行政诉讼。
紫陶烧制持之以恒、唯实唯干、滴水穿石的拼劲韧劲,也镌刻进了建水法院人的基因里。承办法官多次走访查明,云南省紫陶研究会明确委托陈某个人,而非建水县某陶艺文化商店这一经济组织实体,行政处罚行为存在被处罚主体不适格。且原告即日就摘除两块牌匾进行了整改,违法行为轻微并已及时纠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条之规定,建水法院判决撤销了被告某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以司法之力护航紫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营商环境的公平公正。
在“泥与火”古韵隽永中谱写法意新声,以法为墨谱写千年紫陶之都的新画卷。非遗、人文、经济在这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无论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烧制技艺,还是精益求精、美轮美奂的雕刻填泥,其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创新精神千年一脉,深植于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也浸润于建水法院的工作理念,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当法治的涓涓细流注入建水这片高质量发展热土,社会治理理念和诉源治理一系列举措让优质的人文底蕴滋养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擦亮建水紫陶的金字招牌,在千年古城大放异彩,弦歌不辍。
“法”风和畅最临安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建水的美,绵延千年,包容万千,江南和中原文化的交集融汇,凝聚为独一无二的古城文化,漫步其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建水作为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以其“生活着”的气息,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让穿梭其中的游客放慢了脚步,融入这恬淡怡然的慢生活。
然而旅游市场一片繁荣的背后亦有担忧,近年来,涉旅游矛盾纠纷在建水时有发生。如何有效维护好游客们的合法权益,以良法善治守护好这座千年古城的“诗和远方”?是建水法院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建水古城的人间烟火,不仅关乎利益,也关于理想、关乎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们内心的诗意栖居。近年来,建水法院积极探索“司法+旅游”的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审判职能,设立旅游巡回审判点,改善涉旅游纠纷解决难、速度慢等情况,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切实将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儒法结合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及儒法结合繁简分流速裁快审”双模式运用于涉旅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为广大游客提供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司法服务。
办案是本分,止纷才是本事。为切实做到让涉旅游纠纷化解于萌芽、解决在基层,建水法院的干警们从一个个具体纠纷的调处,转向推动问题实质性化解,积极做好法治宣传,促进基层治理,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向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讲解热点法律问题,努力维护“滇南邹鲁,文献名邦”这座旅游城市名片。游客们在古城的小院里围炉煮茶,温杯烫盏、满室生香,看见市井风情,感受“法”风和畅,流传善治佳话,建水法院全面守护“千年紫陶之都”的诗与远方。
“建水法院旅游巡回审判点的设立切实保护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对维护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继续开拓司法服务旅游的新思路,为建水古城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营造自然、历史、人文、法治俱佳的旅游环境。”驻滇全国人大代表在视察建水法院工作时,留下了对司法服务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殷殷之情。
老街旧巷,回首皆是过往;千年烟火,写满岁月悠长。当古韵书香融入现代法治,建水法院人以法律为韵律,以情理为和弦,在精准服务、诉源治理、守正创新中,谱写了一曲“以公正司法守护古城山河无恙”的隽永乐章,在良法善治、悠悠岁月中浅吟低唱。(褚梦洁 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供稿)(责任编辑:君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9 1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