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国内首部聚焦聋人群体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震耳欲聋》全国热映。当银幕突然消音,影院呼吸声与聋人受害者颤抖的手势重叠,让人们听见了那些被忽视的呐喊。
影片部分取材自CODA(聋人父母的健听子女)律师张琪的真实从业经历。10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对话张琪,听他讲述成长于听障家庭的特殊经历和为聋人群体维权的心路历程,“CODA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请对聋人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
亲情的缺位,是CODA面临的困境
在听障群体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加鲜为人知的群体——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即成长于听障家庭的健听子女。
而张琪就是一名CODA。“很多人不知道CODA是什么意思,而大部分CODA也并不太愿意让人知道自己这个身份,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琪说,《震耳欲聋》这部电影的难得之处在于关注到了这样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我之所以愿意让人家知道(我是CODA),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基本事实,没什么好去隐瞒的,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相比于寻常家庭的成长环境,CODA在成长中往往会面临亲情缺位的困境,“CODA的父母是聋人,他们不会表达、也很难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而且还会觉得自己做不好,‘那索性我就不做了’。CODA比同龄人更早承担起成长的责任,可能要做更多父母的事情,超出儿子或女儿的身份。”
正因如此,在电影中,CODA律师李淇(檀健次饰)与马叔(潘斌龙饰)如父子一般的相处方式戳中了张琪的泪点,“就像别人说的,你缺什么,你看到什么你就会有所感动。”
电影《震耳欲聋》路演
别让妥协退让成为维权的阻力
在电影《震耳欲聋》的创作过程中,张琪与电影主创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一些经手过的案件,“说实话,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情节设置和一些细节还是跟现实中比较接近的,算是比较接地气的。”
作为一名CODA律师,张琪希望能够借这部电影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聋人、了解CODA律师、了解CODA群体;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律师愿意学习手语,“加入我们,为聋人提供帮助。”
2017年,张琪开始主动为聋人群体办理维权案件,“因为那时候我做律师这一行也不少年了,自己稳定了,加上我特殊的成长经历,我想为聋人朋友做点事情。”如今,张琪一年接手的聋人维权案件达到几十起,“这还不算咨询的量,有些聋人朋友咨询后不见得真的会去行动。”
张琪说,思维认知的不同是聋人群体维权的一大阻力,“有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应该去起诉,可是他们也不会这么做。他们一是觉得打官司太麻烦,二是觉得不如继续相信他们的‘朋友’,‘这钱迟早会还的’。”
一再妥协、步步退让,真的能“息事宁人”吗?“当然不能。骗子骗了你以后还会骗别人,所以被骗以后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要相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不缺席。”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左一为张琪,在电影中客串)
请对聋人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
“当我真接手了案件,也会发现有很多困难。”张琪说,在帮助聋人维权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聋人是缺乏证据的,“因为聋人不会说话,他们可能只能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但即便是有视频,也不见得保留下来的是有用的视频。”
“很多人会对聋人的一些行为感到不理解。比如说,你虽然聋,但你识字,那么你签了这个合同,就是要负责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认知不足以看懂合同。”凡此种种,张琪坦言,请对聋人群体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我们要尽可能地站在他们(聋人群体)的角度去看问题。”
张琪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如今社会上对于聋人群体的态度和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多正向的改变,“现在大家面对一个聋人,基本上已经能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了,不会有过多异样的眼光,这就是一种尊重。而且在基层办事也会有为聋人这样的特殊群体提供更细致、更精准的服务,我觉得很暖心。”
正如电影《震耳欲聋》“于无声处发声”,“我希望在未来某一天,为聋人、CODA、听人(听力正常人群)架起一座更宽广的沟通桥梁。”张琪说。
CODA律师张琪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魏顺顺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崔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6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