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以宽仁敦厚闻名,他善于打悲情牌,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孙权是梦江山,而曹操才是实干家,真正的打江山。其实,纵观历史来看,刘备的敦厚仁慈都是在低谷时期,失败时期展现的,当他坐拥蜀国后,也曾有不可一世,大意轻敌之时。
我们就拿刘备逃跑时也不放弃全城老百姓说起,其实,刘备是有私心的,一是树立自己敦厚仁慈爱民的形象,二是,这些老百姓以后是发展军队的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万一在大溃败时,老百姓可以挡在最前面。
那时候的刘备只有新野一个根据地,荆州的士族也都排斥他,可以说,驻扎新野时期的刘备,明面上别人都觉得他不错,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之所以要把新野的百姓也带上,很大原因是自己要逃往的地方,根本不属于自己,是属于荆州实际掌控人刘表的儿子刘琦的。
尽管刘备的美名闻天下,但在荆州这块,还是刘表说了算,无论是军心、民心还是士族支持,刘表都是无法替代的存在。因此,刘备带上新野百姓,是无奈之举。
刘备这样做也是为了荆州整体的战略目的所在,他相信带着这么多人上路,曹操只要派兵追赶,虽然自己失败了,可曹操也失去了在荆州的民心,更别说顺利接管荆州,只要民心不偏向曹操那里,那么,荆州最终还是能够夺回来的。可以说刘备拿着新野百姓赌了一次,他就是要败,就是要曹操为天下人所不齿。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像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形象那么正派,的确刘备在史书中记载,他确实礼贤下士、为人宽厚,可这仅仅是他的冰山一角,从东汉末年混乱到三国时期的分裂,那时候的史书记载多存在片段性和片面性,因为政权无法统一,史官们又不可能每个军阀都盯着。
因此,有关刘备的史料多是后来蜀汉政权编著整理的,试想一个君主,如果每天靠着仁义道德就能打天下,那这群雄逐鹿的中原是不是有一大堆仁义道德的君主。
事实上,讲仁义道德的君主根本就没几个,刘备直接也只是把这个作为拉拢人才、安抚人才的手段,但在真正的管理上,刘备是根本不敢继续讲仁义道德。
那我们接着来看,如果刘备真的事事都讲仁义道德,那他的手下真的对他忠心耿耿吗?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比如他施恩最多的糜家兄弟,两兄弟和刘备关系仅次于关羽和张飞,而且以前还都是刘备的舅子。
刘备对糜竺、糜芳也是非常信任,并且给他们很多权力和自主管理权限。可到后来,糜芳为了自身利益,果断脱离了刘备,转投孙权。也正是糜芳的脱离,直接导致了荆州被夺走,致使了关羽的死亡。
从这点来看,在战乱时期,光一味讲仁义道德是不够的,刘备心里也是清楚这点,因此历史中真实的刘备远比三国演义中复杂的多,他的性格多变、也极为刚愎。
那么糜芳脱逃,哥哥糜竺的命运如何,其实换作任何人,被别人这么坑了一道,丢了财产,还丢了重要兄弟,谁都忍不住火冒三丈,相信刘备心里也是恨透了糜芳,顺带也恨透了糜家。可刘备是怎么做的?他并没有迁怒于糜竺,相反还宽慰他,让他放宽心,他弟弟的事情是他的事,不会牵连到糜家。
这些都是史料,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得不服刘备的胸怀。然而,从厚黑学角度分析,刘备这样做,其实也是最小化负面影响,他内心并没有宽慰糜家,如果真的宽慰,就不会有后面一步步让糜家边缘化。
刘备之所以宽慰糜竺,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宽厚的形象,同时展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最核心的就是,最小化负面影响。
刘备手下的将领谋臣们,其实不见得都对他忠心耿耿,实际上,与刘备捆绑上利益关系的臣子,都老老实实呆在蜀汉,那些没有和刘备捆绑利益关系的,他们更多的考虑怎么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怎么才能让自己掌握更多权力和利益。
在战乱时候讲感情作用其实并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这种彻底捆绑上利益关系的,以至于听到关羽战死的消息,刘备直接被气倒。而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利益关系,一个卖力来得到名声,另一个给平台来得到属于自己的绝对武力。
综合来看,刘备所展现出的弘毅宽厚,其实是指特定时期,在兵败时期、在势微时期,刘备需要这样做来留住人才。后来,刘备走上人生巅峰后,他已经不再需要通过仁义的手段去获得人才,这时候的他才是真正的他,才是他的真正面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2:45:4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