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淄博日报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赴山东理工大学开展对接
深化产学研合作 推动机器人产业前行
□本报记者 杨秋云
通讯员 房园园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机器人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4月11日下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行赴山东理工大学开展机器人产业对接,旨在加快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能级。
活动中,双方就如何构建淄博机器人产业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共性技术研发、产业服务和成果转化、人才集聚以及行业资源融合等内容。此举旨在通过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淄博机器人产业能级。
据悉,为了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我市计划探索建立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将整合山东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电气电子等学科资源,以及优势企业的研发基础,形成一个面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的创新平台。此外,还将通过“揭榜”活动,组织国内外优质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以解决产业链协同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在市场化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针对我市机器人潜力型初创企业众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的特点,按照“引进一个团队——孵化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建立“1+N”产业孵化模式。该模式旨在瞄准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利用1个研究院平台,面向全国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地区,为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孵化N个项目团队。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收益将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进行分配,以此筑巢引凤,集聚人才,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贷款贴息、保险增信等金融手段,支持高质量的孵化项目,确保企业在创新研发上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在效益化方面,我市强调校地合作的双向奔赴,旨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双向互派培养机制,共同研究、实验和成长,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产学共融。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亮云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服务于淄博的机器人产业高能级产学研用平台,加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作出贡献。
此次对接活动,不仅能够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整体竞争力。目前,我市机器人产业链聚集了26家研发、生产、配套、集成企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基本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产业链。
此外,为支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项目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园区提升、一企一策等。并计划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整机产品的重大突破,提升机器人产品性能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规模。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数量突破1500台,重点在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打造30个以上协作机器人深度应用场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6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