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对话 融合 共生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21 11:0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刘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更新,乡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根基之地,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传播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求。

互动深化:探索高校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对话机制

构建双向交流机制。目前,高等院校与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交流不足的问题。高校艺术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较多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项目实践的阶段,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交流相对薄弱;而乡村文化遗产传承者多为民间艺人,也缺乏与高校交流的渠道。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构建起高校与乡村之间的“双向渗透”交流机制。政府牵头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乡村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高校将乡村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战略,推动交流合作常态化、制度化,鼓励教师将自身教学科研与乡村文化实际相结合,开展对口支援和互助互学。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更多社会力量,营造和谐对话氛围。

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高校应发挥师资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乡村开设艺术课程;利用高校图书馆、展厅等设施举办面向乡村民众的书画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把农耕文化与民间工艺进行类属化、项目化、案例化,寻找其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传承动力,让高校艺术教育回归社会实际需求。通过构建平等互利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文化认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等方面的良性对话。

融合创新:构建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共同体

课程与乡村文化浸润式融合。艺术教育课程在完成理论教授的基础上,组织师生以项目选题为依据进行乡村文化实地调研,走访民间艺人、体验乡村文化,利用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采集适合课程项目的“原真性”素材。学生在走访过程中更加了解乡村文化遗产的“源起”与“传承”,通过对有效信息的二次筛选,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要素、技艺、文化的加工与深化学习。依托项目属性的优势,学生主动探索如何将乡村文化遗产要素渗透进课程项目设计中,从而更好地提升艺术设计的特色与格调。教师根据学生对素材收集利用和再设计的情况衡量项目完成度,综合赋分。这种交流机制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艺术人才的培养,更成为乡村文化遗产对新时代青年情感浸润的通道。

建立乡村地域特色实践基地。优选代表性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立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将当地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机融入艺术教育实习和实训之中,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调查学习、技艺训练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非遗要素融入实践。例如,将乡村年画、剪纸、泥人等民间艺术形式以专题的形式引入教学,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授课,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体验非遗工艺及制作流程。鼓励开设具有乡村文化特征的专题研究项目,引导师生结合自身专业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研究,深入探讨。通过这些举措,传承人与高校教师身份灵活变换,实现艺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的迭代,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真正“植根”乡村文化土壤。

跨界平台合作与创新。深化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的跨界合作,建立艺术家与民间传承人之间的对话平台,深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现艺术教育的多维度提升。以创新创业为契机,促成高校艺术家与民间传承人的跨界合作,实现地域文创产品、农村产业品牌、乡村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等项目的落地,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审美和经济价值。通过持续推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使高校艺术教育的模式、渠道、管理等实现全方位创新,并形成能够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可复制路径。

共谋发展:打造高校艺术教育生态,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生命“再生长”

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实现高等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高持续度的良性生态。建立校地人才联合培养的机制,高校与乡村共同设立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基金,交替轮岗培养复合型人才。共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汇聚高校和乡村的文化研究成果和文化样本,数字资源库不仅解决了乡村文化样本储存短板,也为高校科研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实现资源的互利共享。设立乡村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高校师生和乡村传承者混合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美学与技术结合,开展合作研究。以上举措促进了高等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生态共同发展,使之形成共融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圈。

滋养共生,共筑未来。高等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实现良性发展,将助力开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的美好前景。一方面,能够培养一批既立足传统又具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国家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可构建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文化共同体,高校的现代化办学理念与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的创造力,乡村的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也将赋予高校教育以滋养。高校艺术教育与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形成共生的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生命“再生长”,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字绘本的儿童‘可达性’特征及其美育价值研究”(23YJC76007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1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实践的生动案例,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遗产保护,从社会美育到社群营造……展现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维探索和多元实践。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
2024-03-24 06:55:00
...快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文化体验转变,通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培育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和传承农耕文化内涵等方面为乡村建设赋能,并以多元化业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建设特质、发展优势
2024-01-30 14:14:00
宝马启动大运河文化保护项目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再升级
...助力大运河文化保护、推广与教育。助力保护大运河世界遗产,标志着进入中国30周年之际,宝马企业社会责任深化“家在中国”的理念,将为中国社会创造更切实的价值。责任为先,共建“和合
2024-04-03 12:06:00
...立互信,共同开启和平的历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高级顾问苏珊·德尼尔表示,经贸往来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罗马帝国与汉朝时期开始,东西方对彼此商品的需要催生了
2024-04-18 02:58:00
...国非遗传承实践领域比较全面的经验研究,有很强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推广价值和教育传承的参照价值。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同时,面对世界大变局的今天,我们还应
2023-06-25 00:04:00
【深圳文博会】非遗有新人 国潮出圈唤醒传统文化
...丰瓷刻、徐州香包、苏绣、宜兴紫砂陶等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薪火相传、新人辈出,突出了当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从技艺、创作到传播不断创新,从品牌、行业到文化内涵跨界突
2023-06-06 13:47:00
...曹璐等22位专家分别就乡村振兴在传统价值与当代介入、艺术教育与文化普及、专业推动与领域衔接等维度展开主题探讨,讨论乡村振兴与艺术设计的可能性。
2023-04-20 19:19:00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区域艺术市场发展
...养方向,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院赴山东省博兴县开展非遗产业创新发展调研,围绕“草柳编非遗传承创新与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交流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草
2023-09-28 05:10:0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招泰语专业
...业学生汪子悦介绍,当地的夷陵版画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融汇巴楚文化,被称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实践团队走进夷陵版画陈列馆和宜昌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在与非遗传承人的
2023-06-12 00:24: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