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旺枢纽为何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川流中国·开天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3 10:19:00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吴德玉

“七分归天子,三分下江南”,在山东济宁汶上县的南旺枢纽,是大运河上的“关键工程”,由于地势最高,也被称为大运河的“水脊”,再加上几十公里外的戴村坝水利工程,合起来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治水体系,也被人们称为北方的“都江堰”。

南旺枢纽为何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川流中国·开天河

南旺枢纽遗址区(图片由汶上县委宣传部提供)

“汶水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横川僢注势非迕,济运分流惠无穷。”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驻跸南旺,所作《题分水龙王庙》更是高度概括了汶水与南旺的地理关系。

如今,为了保护工程遗址,南旺县在工程原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10月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南旺枢纽为何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川流中国·开天河

南旺枢纽遗址区(图片由汶上县委宣传部提供)

“老人”解决大运河水脊缺水问题

元代开凿的京杭运河,“水脊”在济宁,但由于黄河泥沙的不断堆积,济宁以北的南旺地面升高,成为了大运河的最高点。

想要大运河继续流动,南旺必须有水。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奔赴济宁,对汇通河进行疏浚,但效果不佳。河工“老人”白英献计:“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水。筑堽城及戴村坝,遏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水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南北置闸三十八处。”

“老人”实际上并不老,只是河工的工头的一种称呼,属于治理河道最最基层的一个小员工。而宋礼,作为工部尚书,礼贤下士,采纳了白英的建议。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他们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鱼嘴,使得流水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解决了大运河水脊处水源的问题。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方的物资得到了极大的交流,使得北方出现了临清、聊城等因水而兴的城市,而这也为明代政权迁都提供了条件。

科技含量造就北方都江堰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康熙皇帝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

南旺枢纽为何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川流中国·开天河

南旺枢纽遗址区(图片由汶上县委宣传部提供)

白英老人对于当地水文调节的理解,成就了南旺枢纽,也证明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当地地形地貌的认知。而在南旺枢纽的博物馆里,则展出了一块实木的隔板。据汶上县文物保护中心刘健康副研究馆员介绍,在大运河上有很多水闸,每次行船需要拉动闸板,如果将闸板做成整块的,很有可能因为过于沉重而无法拉动,但如果将这些闸板做成20根排列在一起,在每次放闸时只拉动2-3根闸板,能够最大可能地节约人力以及水资源。

作为一名在大运河边土生土长,也在当地工作了30多年的文物工作者,刘健康向我们回忆起了南旺枢纽在治理前的一些情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还有很多民居,整个环境比较杂乱。考古发掘之前,考古队员曾经运用遥感分析、雷达探测等空间信息技术,与地面访查相结合,对南旺段运河河道进行调查,最终发现了运河的河道。”

在整个遗址之内,不仅存在运河的古河道、堤岸,还针对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庙等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了“宋尚书祠堂记”、明万历十六年“圣旨碑”、“汶邑南旺镇分水龙王庙记”等20余块明清碑刻。

2011年,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获得了“考古十大新发现”的称号,2014年又作为大运河遗产点登上了世界遗产名录。

南旺枢纽为何被称为“北方都江堰”?|川流中国·开天河

南旺枢纽遗址区(图片由汶上县委宣传部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3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运河南旺枢纽:运河水脊,世界遗产
...浚三湖作水枢,建闸坝,调节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堪与都江堰相媲美。南旺分水工程,坝址选定合理,因戴村是遏汶河济运较为理想的制高点,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至南旺水脊分水,疏浚
2024-06-23 17:11:00
戴村坝来水了
...产,2025年3月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被誉为“北方都江堰”和“运河之心”。此次来水过程备受关注。接到上游调度指令后,东平水文中心戴村坝水文站工作人员严阵以待。据经验判断
2025-07-23 16:58:00
...垆卖酒,薛涛在浣花溪畔制笺……我觉得这一切都离不开都江堰。岷江从青藏高原奔流而来,突然进入成都平原,巨大的落差使其势难于挟制。在都江堰修筑之前,岷江一直是四川盆地的大患。正是
2024-05-29 07:40:00
水安全保障看山西:省水利厅召开古贤山西供水工程规划专题研讨会
...西供水工程规划专题研讨会。会议以“学习红旗渠,借鉴都江堰,力争把古贤山西供水工程建设成为造福三晋的标杆工程”为主题纷纷建言献策,开展热烈研讨。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孟建出席会议并
2024-01-06 17:55:00
...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第五:都江堰——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2023-08-24 14:30:00
...古蜀3000年”,并与远在俄罗斯的网友实时互动;在成都都江堰景区,《发展中的摩尔多瓦》编辑阿纳托利·卡丘克感慨:“中国人善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顺应自然、保护环境。”近期
2024-10-14 10:17:00
...区改造建设。接下来,我们就来关注全国最大的灌区——都江堰灌区。这项水利工程建成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依旧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天府之源——都江堰灌区都江
2023-10-15 15:08: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5月9日,记者从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获悉,截至4月底,都江堰灌区育秧工作全面结束,累计完成育秧79.48万亩,占计划育秧任务的100%。据悉,从春灌开
2024-05-10 21:42:00
多重优势叠加!山东省运河文化美术作品展花落济宁
...为先进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号称“北方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元明清三朝的治运与司运最高行政及军事机构均驻设济宁,使济宁成为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近年
2024-09-05 20: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