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倪敏
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无论在内容、结构与布局,还是组织或功能方面都迫切要求农村产业突出特色,走融合发展的路子。目前,海东市农牧业特色资源优势日渐显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足特色产业优势,促进海东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一粗浅分析。
一、海东市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海东市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过程中,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发挥区位优势,从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入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构建起了生态、绿色、富硒农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仅2021年,海东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就高达80.66亿元,全市粮、油、菜总产分别达到51.65万吨、11.99万吨、71.5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7.4%、40%、47.6%,成为全省重要的“粮仓”和“菜篮子”。海东农村产业已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出自身特点:
首先,特色优势初步形成。海东市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三大特色产业带(特色蔬菜、果品、牛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川水地区特色产业带,高产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的旱作产业带,杂交油菜、青稞为主的高位浅山和脑山绿色带)及三大基地(菜薹供港蔬菜基地、高原马铃薯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牦牛藏羊西繁东育基地)为载体,不断调优农产品经济结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种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经营发展迅速,种植业上,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86.1%;养殖业上,初步形成了高原瘦肉型生猪、清真牛羊肉、高乳脂牛奶、生态放养型蛋禽业、獭兔五大优势养殖产业。目前,具有高原特色海东特点的杂交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料、青稞、生猪、肉牛肉羊、奶业、冷水鱼、制繁种“十大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海东特色农畜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市场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融合路径逐步清晰。海东市不断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中带动作用,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4家、34家、71家,各类专业合作社已有401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累计达到33家、325家、1419家。全市有28个村镇结合自身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以特色产业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民合作社和1709家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高原、富硒、绿色、有机”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建成产业化联合体8家,培育油菜特色产业集群1个,牦牛产业集群3个,有力地推进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较好的现实基础。
第三,融合效益初步显现。海东市以推进产业高品质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效益。一是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黄河彩篮”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完善和提升海东市农畜产品价值链,“高原、绿色、富硒、有机”农业品牌优势得到彰显,先后有互助八眉猪、乐都紫皮大蒜等18个产品入围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二是引导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55元,增长10.5%。
二、海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东市特色优势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农村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融合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链条短,附加值低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海东发展较晚,大部分地区只是刚刚起步,多数农户只进行原材料生产和最初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链条短,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较少,农产品就地加工的转化率不高、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农业附加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全市产业集群比较少。长期以来,海东市多数农村产业的生产供应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精深加工,全市农村三产融合产业链条普遍比较短,大部分三次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种植+加工”“种植+销售”融合模式相对成熟,产业链大多止于二次融合,三次产业融合的企业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虽然规模大、发展历史长,但是缺乏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体系不完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发展都十分有限,加工转化率不高;二是个别地方产业融合路径较为杂乱。一些农村只是将一二三产业简单拼凑,例如将加工厂安排在农业种植区附近,还有某些三产融合仅停留在概念炒作,远远没有落到实处。三是目前海东对农业多种功能的挖掘还比较浅,农业未能与教育、养老、文化、健康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部分农村开发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等项目也主要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缺少对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等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发展模式单一,缺少地方特色,同质化严重,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
(二)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尚需提高
进入新时代,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和高端化,人民更关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目前,海东市特色农业产品供给大多还停留在中低端层次,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绿色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市场供应中的份额仍然较小,农产品供应日益凸显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需不匹配。例如海东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冰雹、龙卷风等很多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甚至导致农户颗粒无收。为此,不少农户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农产品产量,其次才是质量。尤其是蔬菜种植中,为了防止蔬菜发生病虫害而大大降低蔬菜产量,有的农户甚至会提前喷洒农药。这逐渐使一些生命力强的虫子产生耐药性,农户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加大农药喷洒的力度。显而易见,这样的蔬菜种植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绿色与优质目标。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海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虽然海东目前已发展家庭农牧场1709家,培育出高素质农民4504人,但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在太少,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并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结构单一、管理制度不规范、内部凝聚力较差,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不能很好地带领农户发展生产、打开销路。此外,全市范围内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本土实用技术人才,使乡村产业融合缺乏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正是由于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部分脱贫农户无法分享农业全产业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
(四)利益联结机制过于松散
海东市一些涉农企业或合作社与脱贫户利益联结方式较为松散,存在着利益调节机制残缺,利益保障机制建设滞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受益程度,农民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在集体发展产业没有产生效益的情况下,成员不愿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不关心集体经济长远发展,仅关注眼前的分红收益和劳动报酬。比如,一些龙头企业在不影响其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才吸纳部分农户就业,一些企业往往给农户安排一些不合适的岗位,农户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收入,而无法分享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这样就无法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五)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乡村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起步晚,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为农业生产流程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不到位,不能适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三、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促进海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海东农村要契合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综合改革,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真正走上融合发展的路子。
(一)创新三产深度融合模式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促进海东乡村产业融合,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在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一是实现产业延伸融合。从农产品的科研育种、种植、生产、交付、仓储物流、加工制造、营销推广、参观体验等各个环节,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等现代产业运营方式,促使农业产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高位嫁接、交叉重组、协调发展;融合以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及农资流通、涉农服务企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产业带)为支撑,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涉农服务企业等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经济空间,这种融合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劲。
二是实现功能拓展融合。开发农业的文化传承、教育、康养、旅游、餐饮功能,将乡村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餐饮等产业融合。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积极推进农业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定向培育农事体验、疗养度假等服务形式,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培育创意休闲农业精品,彰显农耕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魅力;对全市的古村落和民居进行全面普查与评估,发现更多“记住乡愁”式的旅游资源,选取精品进行开发,展现古镇新村的风貌,增强乡村社会的精神凝聚力;农业、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之间要突破条块化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提供休闲农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政策支持。
三是实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物联网、在线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直播农业、抖音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网上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订、结算,线下交易、销售;采用农资技术下乡和“菜篮子”产品进城两条线管理,让广大种植业者、消费者分享政府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建立电商发展新模式。比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作为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商培训基地,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硬件环境支持。同时,支持电商企业开展网络自媒体、直播带货活动,提供标准化厂房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电商企业入园“孵化”,通过目前网络直播带货行业蓬勃发展,实现农业在线化、数据化。
(二)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海东各地区在发展中要充分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基础,找准方向,准确定位,采取科学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实施和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着力打造“独一份”“特别特”的特色产业。一是创办特色村企。扶持有条件的村集体以牵头组建或直接兴办等方式,成立经营性村办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如互助县五峰镇纳家村成立绿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当归、土猪肉、菜籽油、露天蔬菜等特色产品,远销10多个省份;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乡秀日村从青稞酩馏酒传统产业入手,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成立秀日藏酒有限公司,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本村以及周边村群众自酿的酩馏原浆酒获得收入;二是开发特色资源。凭借海东河湟文化特色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乡村民俗和乡土文化产品,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产业。如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成立文化演艺公司,组织村民开展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社火、秦腔、花儿、地方曲艺、皮影戏等文艺演出,村集体收益达9万元;三是发展特色养殖。立足自身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盘活村中资源,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养殖,在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让村民搭上致富顺风车。如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以“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流转土地400公顷,成立种植养殖公司,发展德州黑驴、青海小尾羊等特色畜禽养殖业,2019年村集体实现综合收益500万元。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跨界融合,涉及范围很广,普通农户由于自身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难以在产业融合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能够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能够在产业融合中发挥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海东市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任务。一是采取强化规范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组织辅导员、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社长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联农带农能力;二是支持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突出、原料基地稳定、联农带农紧密、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带动作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四是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政府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要在信息、用地、资金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要围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可借鉴六种利益联结模式:一是农户土地租金收益模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享受流转租金收益;二是农民就近劳务收益模式。农民在离家较近的企业打工,获取工资收益;三是农户入股分红收益模式。农户以自家土地或农作物入股,由企业统一接受订单,生产定制化、特色化的产品,农民获得分红;四是农业订单保底收益模式。农产品企业与农户提前签订收购合同,农民按照公司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销售价格高于市场均价;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收益模式。围绕蔬菜水果生产的各个环节,组建专业服务队,既缓解了生产繁忙时节人力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六是共享农业合作收益模式。吸引工商资本“认领”农民的葡萄、草莓等小水果树,增强农业生产的观赏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让农民获得高收益。
(五)健全完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等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信息、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和提升自律能力;完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开展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信贷支持力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2 05:21: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