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浙江日报讯 (记者 金晨 通讯员 梁蕙薇) 日前,走进临海市汇溪镇古建共富工坊内的装配式基地,工人正操作着砂光机、滚圆木机等设备,轩椽、栏杆、桁条等木构件源源不断地从产线下线。
“基地定制的木构件,我们再运输到古建筑工地进行组装,比向外采购成本更低,比现场制作效率更高!”入驻基地的临海古建公司副总经理黄米秀告诉记者,汇溪镇是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陆续有3000余名从业者“走出去”修复了尼泊尔中华寺等全球各地古建筑,创造近10亿元的年产值。去年,镇里搭建起基地,标志着汇溪古建产业“回归”,进军上游产业链。
因古建筑产业市场需求庞大,基地投用后订单源源不断,用人需求增加,加之古建工人老龄化加剧,技艺繁琐的古建筑行业呈现人才缺口。为破解发展困局,汇溪镇积极探索“技能创富”新路径,推动古建共富工坊转型,内设古建技艺学堂,一站式培养、输送古建技能“后浪”,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近日,古建技艺学堂上,资深工匠朱达峰在现场传授木工技艺。经过理论课、实操课的学习,村民金磊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结业证书,入职装配式基地。
将农民培养成古建筑工,只是工坊育人的第一步。“古建用工报酬十分可观,基地的工作较为基础,更好上手,已帮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达10万余元。”黄米秀说,“如果去古建工地当学徒,在瓦工、木工各个行当完成技能进阶,成为能工巧匠,日均收入可达500至800元,做到项目经理年薪达20万元。”
古建筑来自不同时期,要想修旧如旧,还需具备系统的古建筑文化知识。为破解产学脱节之困,建设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临海市政府联合台州学院、临海市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与临海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古建筑专业班……截至目前,该市共与6所院校、1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赋能产业带富”古建筑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协议书》,构建起“理论+实操+就业”全周期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95后黄正强从古建技艺学堂毕业后,经过6年历练,组建了小团队,参与修复杭州法喜寺等10余处古建筑;85后古建项目经理黄明利用3D打印技术机刻牛腿和雀替,提升了生产效率。
为优化技能生态体系,该镇还积极链接行业资源,举办国匠论坛、古建文化体验节等系列活动。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8家高校的古建实训基地以及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基地也已落地汇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3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