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潍坊风筝,已经飞了两千多年
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聊聊“世界风筝之都”名号的由来
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现场。
4月15日,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滨海国际风筝放飞场开幕。直冲云霄的“复兴号”高铁、长达百米的巨龙风筝、风筝会吉祥物峱宝宝风筝、你追我赶的打斗风筝相继霸屏蓝天……有网友说,在潍坊,就没有什么不能飞上天的。
潍坊风筝为什么这么厉害?告诉你吧,一直都厉害。你可能不知道,潍坊风筝已经飞了两千多年了。
□记者李旭旭
潍坊风筝说来话长
潍坊风筝的历史,得从春秋时期说起。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也就是说,墨子花三年时间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者叫“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有人说了,用三年时间造出来,飞一天就坏了,水平不咋样呀。话可不能这么说,要知道,那时候造纸术还没发明,只能是木风筝。就是现在让你放纸风筝,能坚持一天不坏吗?
请大家注意,鲁山就在今潍坊境内青州一带,所以风筝起源于潍坊那是确凿无疑的。墨子的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了,从那时起,潍坊风筝就一直在飞。
还有史料说,中国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改木为竹,用火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在空中放飞达三天之久,水平当然比墨子更进了一步。
从什么时候木鸢变成纸鸢的?如果说有关墨子和鲁班的记载都过于久远的话,宋朝人的记载应该是相当可靠了。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了密州人侯蒙(今潍坊诸城)与风筝有关的一段故事:“侯中书元功蒙,密州人。自少游场屋。年三十有一,始得乡贡……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上,引线放之。蒙见而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曰:‘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看来到了宋代,风筝已经在今潍坊地区开始流行了。到了明代更加普及,出现了大量扎纸风筝的艺人。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潍坊风筝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其《怀潍县》一诗中,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潍坊地区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自清中后期越来越盛行。“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狼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是清道光年间潍县学者、诗人郭麐描写当年人们郊游赏春场景的一首竹枝词——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花开似锦,春阳满路,白浪河沙滩上,踏青春游的人们纷至沓来,人们放风筝、荡秋千,热闹非凡。而清末民初潍县诗人裴星川的竹枝词则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明节雨后人们到城外放风筝的美丽画卷:“卖花声里过清明,丝雨片风寒暖轻。好趁新晴残照里,绿杨村外放风筝。”
潍县文人陈恒庆在其《谏书稀庵文草诗草随笔》中对当年人们在白浪河畔放风筝、春游的热闹情景也有记录:“其地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霄,结对游人,男女杂沓,恰如宋代张择端所画之《清明上河图》也。”
潍坊风筝的“城乡”两派
潍坊风筝真正飞速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城乡两大派系的竞争,更是促使潍坊风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这里的“城乡”,可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已。
先说“城派”。顾名思义,“城派”就显得时尚一点,城里人嘛。也确实,所谓“城派”风筝,有文人画家参与,主张精巧细致。“城派”风筝不仅是潍坊风筝文化的重要代表流派,也是老潍县以十笏园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派”风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唐宋开始,风筝成为了市民娱乐的一个主要方式,至明朝,潍坊地区的风筝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派代表风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潍坊城派风筝的繁荣时期,并且成为皇家钦点的贡品。
“城派”风筝扎制和绘画分开来进行,风筝手艺人负责扎制,宫廷古法扎制,选料考究、手法细腻。画家负责工笔手绘,这也是“城派”风筝悠久而闻名的根本原因。加上“城派”风筝的材料采用真丝材质,画家绘画完后并留有印章,这种精巧的风筝就像名人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当然了,“城派”风筝的价格嘛,就有点那个了,也在所难免嘛。
“乡派”风筝那就不同了。价廉多产,代表为潍坊杨家埠风筝。谈及潍坊风筝的历史发展进程,就不能不提潍坊杨家埠村及杨家埠村的先人。据杨氏宗谱的研究考证,杨氏一世祖杨伯达会木版雕版手艺,而且来山东以前还曾在一家灯笼店里当过伙计,会扎灯笼。这样,他自明太祖洪武二年自四川迁到山东以后,自然就把木版年画和扎彩手艺带了过来,并代代相传。杨家埠的风筝,从一开始就是与印年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杨家埠一直就是冬天印年画,春天扎风筝。按照村里老人们的说法,印年画剩下的纸和颜料,再加上浞河里的芦苇或者是高粱秸,可能就是最初风筝材料的来源,而且扎制的风筝也主要以八卦、七星等板子风筝为主。
杨家埠的祖先最初扎风筝也许就是随风就俗,给孩子玩耍,但随着年复一年不断发展,逐渐就成为人们农闲时的一项副业,并将木版年画移作风筝画面,使其融为一体,形成了杨家埠独具特色的风筝、木版年画这样一对姊妹艺术。
杨家埠风筝是群众性风筝的典型代表,它是以民俗性扎制、商品性销售和群众性放飞为特点的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粗犷、绘画套印手法与木版年画如出一辙。这个,我喜欢!估计你也能买得起。
那么,城派乡派到底哪个好?还真不能这么说。咱只能说杨家埠风筝与潍坊的城派风筝,是相辅相成的两大风筝流派,它们分别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观赏价值吸引着不同层次的风筝爱好者,牵动着国内和世界的目光。
要我说,都好。
一个老外与“国际风筝会”
尽管潍坊风筝早已名声在外,但真正被全世界承认,应当是得益于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说起风筝会,就不得不提一下一个老外的名字:大卫·切克列。
1983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潍坊工美应邀参加表演的28只潍坊风筝,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其中最惹人瞩目的就是一只长达50米的龙头蜈蚣风筝。当时,美国西雅图市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切克列先生恰巧也在交易会现场。他一看,这潍坊风筝没见过呀,太厉害了,说什么也得带点回国。
说办就办,会后,他专程从潍坊订购了一批风筝带回美国。
带回去还不过瘾。很快他第二次来到了潍坊,并专门找到了时任潍坊工美风筝研究所所长的孙立荣。他说,咱们都喜欢风筝,应该办个国际风筝会,让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都能参加。
这个想法好啊,正中下怀啊。不过风筝会在哪儿办呢?必须在潍坊啊,必须的。最后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决定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地定在潍坊。
于是在1984年4月1日至3日,潍坊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那是相当轰动啊,往后规模越办越大,从每年4月1日开始,可以持续整整一个月,到如今,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办到了第40届。
潍坊早就有“鸢都”之称,风筝会的举办,让潍坊在世界的名声越来越响。就在1988年4月1日开幕的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上,潍坊市被主席团确定为“世界风筝之都”。也就是说,潍坊“风筝之都”那可不是自封的,谁家眼红也抢不过去,这就是实至名归呀。
有了每年一届“国际风筝会”的加持,潍坊风筝的发展真正驶入了快车道。现在,潍坊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风筝的最大生产地。位于潍坊市坊子区的王家庄子村成为“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统计显示,世界上每10只风筝就有6只出自王家庄子。村子里有100多家风筝扎制厂,年产风筝9000余万只,产值达3个亿。
如今,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正在进行中,网友们惊叹“原来在潍坊,真的是什么都能飞上天”。不过,光听网友说,你是无法感受到现场有多震撼。就不想过来看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7 09: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