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在“无人区”创新,“舞台”更辽阔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21 06:0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墨子号”之后,王建宇又投身中高轨量子卫星设计研发

在“无人区”创新,“舞台”更辽阔

黄海华

王建宇简介:1959年6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激光高度计主任设计师,“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卫星总指挥

本报记者 黄海华

65岁的王建宇自嘲忙得像卓别林那样“团团转”。他是刚立项的中高轨量子卫星工程总师,是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了上海空间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有时忙起来甚至同时参加两个网络会议。

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如何在“无人区”走出一条路?记者日前专访了王建宇。

“那时候我心里也没底”

记者:“墨子号”的研制过程,最难的是什么?

王建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决策者还是有领跑意识的。因为实在是太难了,从未有人做过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家对于量子力学,有所知道,但对于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就不甚清楚了。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曾经说过,在卫星研制中,最困难的环节就是有效载荷。量子卫星的研制工作,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带着几名不到30岁的博士研究生,去了青海湖做实验。

一位资深航天专家当时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说,这些学生娃什么都不懂,能把量子卫星载荷做出来?其实那时候我心里也没底。

量子卫星载荷的研制,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它的偏振精度要求控制在0.5%到1%,这样才能确保信号编码“不走样”。这一难题困扰了我们一两年,最终载荷偏振精度达到千分之三,超过了原先设定的科学目标。高能粒子辐照的试验评估发现,单光子探测器在航天环境下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天,“墨子号”要在太空飞行至少两年,这本身就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最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作为量子卫星载荷总体单位,牵头研制了2个主要有效载荷,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我记得在一次评审会上,那位航天专家又特地找到我说,没想到这些年轻人学得这么快。

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

记者:最让你难忘的又是什么?王建宇:是这支年轻队伍的韧性。

在青海湖边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几乎跑遍了周围。有一次,运输实验设备的小货车在山路上翻车,设备摔成了好几截。年轻的大小伙子们坐在路边哭了起来。我在电话里安慰他们,大不了实验明年再做。但这群年轻人决定留下修复设备,实验不做完就不回来。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们修复了设备,重新投入到了实验中。烤土豆一开始是最受欢迎的食物,到了后来除了烤土豆还是烤土豆,他们依然苦中作乐。

那几年,总有人在出差,没有一张集体照是“全家福”。记者:对于做工程的人来说,没有99%?

王建宇:是的,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作为航天项目负责人,你连说“我不干了”的资格都没有。

量子卫星通过出厂评审后,在最后一次测试中发现一个激光器的能量变小了。这可能只是性能的波动,但绝不能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我和卫星总师朱振才拍板摁下了暂停键。当时,卫星和火箭的专列计划都已上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如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发射时间就可能要推迟一年。上海光机所、上海技物所、中科大、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大家都没怎么睡觉,终于从原理上解决了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

记者:“墨子号”现在如何?

王建宇:“墨子号”设计寿命是两年,2023年宣布完成使命之前,在轨性能一直非常好。“墨子号”和地面站构建了一个天地实验室,差不多有半个中国那么大。我国科学家仅用1年时间就提前完成科学目标,实现了星地之间千公里级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及隐形传态,并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首。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我们正在研制的中高轨量子卫星,轨道高度将达1万公里以上,载荷性能也就需要提高10倍以上。

记者:这两年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大爆发,将对新质生产力有何促进?

王建宇:当我们走入航天时代,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空间激光通信将成为空间互联网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未来空间高速数据传输的必要手段。

由“墨子号”等卫星验证的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也可用于空间激光通信中的信息安全,同时量子卫星的跟瞄技术,也是空间激光通信要解决的核心技术。国外已完成多项空间激光通信验证,正向实用化发展。商业航天事关国家安全,我国应加快商业航天布局,鼓励中小企业加入进来。

记者手记

在“无人区”创新

着眼前沿科学探索的量子卫星,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墨子号”以天地为幕,上演了一场光子的舞蹈。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墨子号”的发射,使我国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应用步入了世界领先的位置,不但为信息传递提供一种不被破译的密码,同时也为空间量子网络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无人区”创新,要有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的勇气。

自嘲“高考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考了两次”的王建宇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不断挑战科学问题,一个型号从不做两遍。他主持研制的“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获取了全月球三维地形。“墨子号”发射3年后,正是科学成果频出时,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卫星工程总师正是王建宇。

在“无人区”创新,“舞台”更辽阔,年轻人成长得更快。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50余人参与“墨子号”的研制,其中80%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在“墨子号”研制中,就有人成为全所最年轻的载荷主任设计师,目前已成长为新一代量子卫星的工程总师助理。

勇闯“无人区”,路虽远行则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墨子号”之后,中国空间量子科学往哪走?本报讯(记者倪思洁)“低轨量子密钥卫星组网、中高轨量子科学实验平台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10月15日,在第
2023-10-18 06:49:00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向“新”而行①】在“无人区”里啃“硬骨头”
...之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向“新”而行①】在“无人区”里啃“硬骨头”本报记者 陈华《工人日报》(2024年03月27日 07版)图为工作人员在量子芯片生产线检查仪器。代群
2024-03-27 04:02:00
六位量子领域顶尖国际学者获“墨子量子奖”
...9月20日电 (记者 吴兰)9月20日晚,2020年度和2021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六位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领域的顶尖国际学者获奖
2023-09-20 23:42:00
...据新华社电 (记者戴威)记者3日从位于安徽合肥的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获悉,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约翰·拉瑞特和瑞士日内瓦大学、德国康斯特大学的尼古拉斯·吉森因“使用光纤进行早
2024-10-10 05:36:00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合肥举行张红文出席并致辞本报讯(通讯员 山石 记者 鹿嘉惠)9月20日晚,2020年度和2021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在合肥举行。省
2023-09-22 02:29:00
...才智,形容一个人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勇闯量子领域“无人区”在合肥“量子大道”上,坐落着一批量子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科大国盾就是这条大道的“居民”之一。连日来,在科大国盾技术股
2024-03-14 01:41:00
“墨子沙龙”公众科学日:与量子世界“亲密接触”
...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是“奇妙的量子世界”,部分幸运参观者得以进入各个量子实验室,与前沿的量子科学来个“亲密接触”。“本以为会像《三体》剧版里面那样酷炫高冷
2024-05-21 10:45:00
《天地辽阔》:这位导演的“片场”是他的真实探险之路
...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中国人,还数次穿越大羌塘无人区,在雨季穿越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秘境”、见证大多数人无缘一见的风景……对于杨柳松而言,旅行是一种单纯的生
2024-12-07 09:12:00
这个平均不到40岁的团队,如何攻关探月探火关键技术关
...。不只是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量子科学卫星、高分七号卫星这些重大工科学任务背后,都离不开上海技物所研制的主动光电仪器,而这些关键自主技术背后——是平均年龄
2023-10-12 10:06: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