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墨子号”之后,王建宇又投身中高轨量子卫星设计研发
在“无人区”创新,“舞台”更辽阔
黄海华
王建宇简介:1959年6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激光高度计主任设计师,“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卫星总指挥
本报记者 黄海华
65岁的王建宇自嘲忙得像卓别林那样“团团转”。他是刚立项的中高轨量子卫星工程总师,是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还担任了上海空间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有时忙起来甚至同时参加两个网络会议。
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如何在“无人区”走出一条路?记者日前专访了王建宇。
“那时候我心里也没底”
记者:“墨子号”的研制过程,最难的是什么?
王建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决策者还是有领跑意识的。因为实在是太难了,从未有人做过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家对于量子力学,有所知道,但对于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就不甚清楚了。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曾经说过,在卫星研制中,最困难的环节就是有效载荷。量子卫星的研制工作,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我带着几名不到30岁的博士研究生,去了青海湖做实验。
一位资深航天专家当时忧心忡忡地找到我说,这些学生娃什么都不懂,能把量子卫星载荷做出来?其实那时候我心里也没底。
量子卫星载荷的研制,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它的偏振精度要求控制在0.5%到1%,这样才能确保信号编码“不走样”。这一难题困扰了我们一两年,最终载荷偏振精度达到千分之三,超过了原先设定的科学目标。高能粒子辐照的试验评估发现,单光子探测器在航天环境下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天,“墨子号”要在太空飞行至少两年,这本身就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最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作为量子卫星载荷总体单位,牵头研制了2个主要有效载荷,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我记得在一次评审会上,那位航天专家又特地找到我说,没想到这些年轻人学得这么快。
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
记者:最让你难忘的又是什么?王建宇:是这支年轻队伍的韧性。
在青海湖边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几乎跑遍了周围。有一次,运输实验设备的小货车在山路上翻车,设备摔成了好几截。年轻的大小伙子们坐在路边哭了起来。我在电话里安慰他们,大不了实验明年再做。但这群年轻人决定留下修复设备,实验不做完就不回来。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们修复了设备,重新投入到了实验中。烤土豆一开始是最受欢迎的食物,到了后来除了烤土豆还是烤土豆,他们依然苦中作乐。
那几年,总有人在出差,没有一张集体照是“全家福”。记者:对于做工程的人来说,没有99%?
王建宇:是的,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作为航天项目负责人,你连说“我不干了”的资格都没有。
量子卫星通过出厂评审后,在最后一次测试中发现一个激光器的能量变小了。这可能只是性能的波动,但绝不能让卫星带着问题上天,我和卫星总师朱振才拍板摁下了暂停键。当时,卫星和火箭的专列计划都已上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如果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发射时间就可能要推迟一年。上海光机所、上海技物所、中科大、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大家都没怎么睡觉,终于从原理上解决了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
记者:“墨子号”现在如何?
王建宇:“墨子号”设计寿命是两年,2023年宣布完成使命之前,在轨性能一直非常好。“墨子号”和地面站构建了一个天地实验室,差不多有半个中国那么大。我国科学家仅用1年时间就提前完成科学目标,实现了星地之间千公里级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及隐形传态,并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榜首。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我们正在研制的中高轨量子卫星,轨道高度将达1万公里以上,载荷性能也就需要提高10倍以上。
记者:这两年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大爆发,将对新质生产力有何促进?
王建宇:当我们走入航天时代,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引擎。空间激光通信将成为空间互联网核心技术之一,是实现未来空间高速数据传输的必要手段。
由“墨子号”等卫星验证的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也可用于空间激光通信中的信息安全,同时量子卫星的跟瞄技术,也是空间激光通信要解决的核心技术。国外已完成多项空间激光通信验证,正向实用化发展。商业航天事关国家安全,我国应加快商业航天布局,鼓励中小企业加入进来。
记者手记
在“无人区”创新
着眼前沿科学探索的量子卫星,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墨子号”以天地为幕,上演了一场光子的舞蹈。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墨子号”的发射,使我国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应用步入了世界领先的位置,不但为信息传递提供一种不被破译的密码,同时也为空间量子网络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无人区”创新,要有挑战重大科学问题的勇气。
自嘲“高考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考了两次”的王建宇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不断挑战科学问题,一个型号从不做两遍。他主持研制的“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获取了全月球三维地形。“墨子号”发射3年后,正是科学成果频出时,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卫星工程总师正是王建宇。
在“无人区”创新,“舞台”更辽阔,年轻人成长得更快。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50余人参与“墨子号”的研制,其中80%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在“墨子号”研制中,就有人成为全所最年轻的载荷主任设计师,目前已成长为新一代量子卫星的工程总师助理。
勇闯“无人区”,路虽远行则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