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17 07:15: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们现在都喜欢说一句话叫“弱国无外交”,这句话不仅仅在现代受用,在古代同样的受用。

自古以来,小国家都几乎没有主权可言,也没人任何的地位,只能对大王朝俯首称臣,主动的示弱求生存。但是即使这样也并不定就能够保全国家,比如战国后期,虽然那些小国称臣于大秦,但是最后还是被灭国了。

尤其是乱世的时候,几个强国抗衡,身在中间的小国更是难以生存,一个不注意就可能被随手抹平了。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不乏有小而精的国家,在整个宋朝同时期就有那么一个国家在重强当中生存了近两百年之久,一路上熬死了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的“老大”,这个国家就是西夏。

在当时的西夏面对宋、辽、金三个超级大国,同时南面还有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吐蕃。那西夏究竟是怎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一、地理位置优越,崇尚武力

1、西夏优异的地理位置

西夏虽然从建国到灭国经历了两百年左右,但是他的历史要长久的很。早在唐朝的时候这股政权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形成了割据势力,直到宋朝才开始称帝建国。

西夏幅员辽阔(对比宋金辽还是太小),史料当中记载了西夏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在最鼎盛的时候,西夏的国土面积达到了八十三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宁夏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内蒙古的西部、陕西的北部、青海的东部、新疆的东部以及现在的外蒙南部的广大地区。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动乱,从汉到唐末一直控制在中原人手中的河西走廊落到了党项人的手中,并且最终党项人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并且建立了西夏政权。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中西方物资交易中转的集散之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就等于控制了贸易,而市场贸易就是超高利润的行业。所以凭借着河西走廊的贸易地位,西夏的经济得以发展,并且保持高速的增长与繁荣。

西夏八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三分之二都是沙漠,虽然西夏地区不多天险,但是广袤的沙漠成为了西夏王国最好的屏障。

宋朝若想要进攻西夏,就要穿越漫漫黄沙,倘若不能速战速决就会断了粮草和军备供给,陷入进退两难的境界。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广袤的沙漠虽然为西夏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是也限制了西夏的农业发展,但是在西夏的境内却出现了本不该在大西北出现的“塞上江南”。

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套地区,这里的环境与我们对大西北贫瘠的固有印象不同,却是一片富饶之地。

在当今内蒙古与西夏交界的地方有一大片的黄河冲积平原,这里由黄河带来的上游的淤泥,在此处堆积出大片肥沃的土地,同时黄河也为这片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黄河的“几”字形围出的河套平原成为土地馥郁和水草丰美的“塞上江南”,这为西夏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养活了西夏的众多军民。

2、党项民族尚武,西夏武力强盛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

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载:“民俗勇悍,其民习于用兵,善忍饥渴,能受辛苦,乐斗死而耻病终......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和,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

这个民族的人人们都善于作战,虽然西夏的两百年内部政局混乱,但是在对外政策和对外战争上面,西夏军民异常的团结,无论内斗怎么样都可以立马一致对外作战。

在这种民族性格之下,西夏人就非常的崇尚武力,几乎每一个西夏人从小就骑马射箭、练习武术。所以西夏人民从上而下既好战又能战还敢战,使得西夏的领地不仅很难被侵犯还一直外扩。

西夏不仅仅好战而且全民皆兵,西夏全国鼎盛时期只有区区三百万人,同时期的辽国大概有八百万,金国约五千万,宋朝大概有近一亿,那西夏如何抵抗如此强大的国家呢?

据《隆平集·西夏传》记载:“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

看见没,西夏但凡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就是等于能扛得动刀的)全部都自备武器装甲作战。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西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所以西夏军就走到哪儿强到哪儿,异常的凶狠。除了能拿得动刀的男人,西夏军当中还有大量的女兵,这些女兵作战也异常的勇猛,在西夏军中女兵叫“麻魁”。西夏女兵多次和宋军交战还有胜利的记录。

正是如此的“全民皆兵”战略,才使得区区三百万人的西夏,拥有高达五六十万人的军队,占了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二、左右逢源四处称臣,大国相争辛免于难

1、懂得示弱,左右逢源

西夏政权从唐末就已经存在了,当时还比较弱小的西夏政权开始频频向中原的五代十国俯首称臣。

中原霸主轮换,西夏“老大”就轮换,西夏的各首领先后获得后梁太祖封李思谏为检校太尉,并兼侍中;后唐庄宗封李仁福为检校太师;后晋高祖封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后汉隐帝封李彝殷为平章事、中书令;后周太祖封李彝殷为平西王。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正是如此的政策才使得在中原频繁战乱日渐颓废的时候,西夏闷头发育逐渐的建立起来基业。北宋建立以后,西夏立马送来祝贺和称臣的请求,并且还主动帮助宋朝进攻后汉。

后来宋辽对峙的时候,西夏又很好的游走于两国之间,西夏很好的平衡了在宋和辽之间的位置,同时向两个国家称臣。在两国战争局面的频繁变换当中,西夏可以时而联合宋国对抗辽国,时而联合辽国对抗宋国。

从容不迫的游走,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和北宋的时候,西夏第一时间拜倒在金国之下,如此的奸滑也为西夏赢得了绝佳的安稳发育的机会。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2、宋辽金抗争,西夏得利

宋夏并非那么的和平,宋朝灭了后汉统一了中原过后,就开始压制西夏,将西夏的首领的孙子李继捧接到了开封,囚禁了起来,但是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逃了回去,此后西夏就开始摩拳擦掌。

就在李继捧被送往开封的时候,辽国突然进攻宋国领土,三路辽军被宋军打败,宋开始准备北伐。公元986年,宋辽爆发战争,宋朝开始北伐也就是“雍熙北伐”。宋军大败元气大伤,李继迁乘机夺回了部分土地。

此后西夏趁着宋朝在喘息以及修养的时候,李继迁又有开始武装反抗宋朝,并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夺回了些许的土地。

公元1038年李元昊带领西夏立国,但是西夏立国遭到了宋朝的不满,随后西夏与宋爆发了多年的宋夏战争,刚开始西夏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并于1043年双方和谈,宋向夏称臣。

1063年宋夏再次爆发战争,但是这次西夏军遭到了宋军大举的主动进攻,一路败退。1066年西夏军大败,宋军开始使用经济制裁和军事行动并存不断的蚕食西夏的土地,西夏被宋按在地上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并且按照这个势头,宋军不用费多大力气,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灭国西夏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北宋突然暴亡,被金军灭国,西夏起死回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南宋与西夏不接壤对西夏就没了威胁。

西夏王朝经历两百年风雨,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纵观西夏的历史,虽然西夏的军事很强,也有地域优势,但是西夏能坚持二百年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各强相争,西夏才得以生存。

在宋与辽的多年对抗之中,他们都想争取到西夏这个盟友,并没有一方想要灭了西夏,西夏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也都不值得去攻打。

无论是宋朝还是辽国亦或是蒙古人的金国,他们都有对夏战争,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出动主力,或者将主要心思放在西夏上面。在他们看来西夏是不可能构成威胁的,也就在边境抢点东西骚扰一下。

总结

西夏坐拥不错的地域优势,又占据商业贸易的要道,同时还拥有难得的“塞上江南”的富饶土地,这使得西夏国内得以运转,而不是像游牧民族一样要么强抢不过就活不下去。

同时极好战强军事,全民皆兵的西夏有了吞并周围小国扩张发展的能力,也稍微能和众强抗争一下。

最主要的其左右逢源的圆滑处事态度,使得西夏得到了几代人的发展契机,同时宋辽金三国的对抗也使得西夏位于“战略之外”,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西夏的两百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7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吐蕃:夹缝中生存的强大政权
青藏高原有史以来一直是一片荒芜之地,由于海拔地势太高,气候条件太差。一直是人口稀少环境恶劣,难以成为了富饶之地,也难成为强大政权立足之地。可就是在唐朝时期,几乎与大唐一同兴起的就
2023-11-15 15:41:00
今天聊聊五代史,唐末五代十国是个大争之世,乱世出枭雄,群雄逐鹿。各地战乱不歇,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占个地儿就想搞个龙袍穿穿,意欲君临天下的大有人在,毕竟屁股底下的龙椅甚是诱人。中
2023-05-14 05:40:00
...一个国家和王朝兴起又灭亡,小的国家要想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已属不易,而钱氏的吴越国却仅以一军十三州的地方在乱世中存在72年。吴越国由钱镠建立,钱镠原是唐朝的武将,在唐末时在剿灭
2022-12-16 20:58
夹缝中的生存:辽金境内汉人群体的身份困境与抉择
宋朝时期,宋朝长期和北方的胡人王朝处于对峙状态:北宋和辽长期对峙,南宋和金长期对峙。而两宋和辽金对峙期间,辽金境内的汉人群体的地位很尴尬:虽然族群方面,他们是汉人,但是未必能得到
2024-02-18 19:45:00
西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为何还能生存一百九十年?
...的爷爷李继迁开始,党项人便已经处在了宋辽两个大国的夹缝之中。当时,李继迁因为族兄李继捧将党项定难军节度使管辖的五州之地献给宋朝,所以非常不满,于是一直反对宋朝。李继迁深知他本
2024-01-28 20:06:00
曾经并立的两个大国,先后被一国灭,两个亡国之君在同地同时丧命
北宋的时候,北方有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这两个王朝并立存在,但是差一点,宋朝就在历史上无法诞生了。辽朝的建立要远远早于宋,在唐朝灭亡之前的几年就已经开始在中原王朝刷存在感了,在907
2024-10-21 10:54:00
...式建立了西夏。 宋朝时,大国间的互相牵制是西夏夹缝中生存的首要条件,比起西夏,宋、辽、金都是强国。宋朝前期以北宋、辽的均势为主,西夏的存在阻断了北宋的贸易通道,辽的商贸却不
2023-06-13 19:45:00
内乱与大国夹缝:卫国未能跻身战国七雄的三大原因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比如晋国、楚国这样的大国,就吞并了数十个弱小的诸侯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消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
2024-04-28 22:29:00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汉人王朝曾遭受过几次外族入侵。在元灭南宋时,南宋的最后一战堪称惨烈,十万军民以身殉国,捍卫了整个王朝最后的尊严。这就是南宋史上最沉重的一战,崖山之战。南宋末年
2023-01-04 16: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