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00年,重庆公交修理工周庆忠获评全国劳模,这一年,他49岁。
载誉归来后,很多人都对他的未来有了期盼:获得国家级荣誉,应该不会再修车了吧,但周庆忠却让大家“失望”了,他继续在修理工这个岗位上深耕,直至退休。
“国家把这份荣誉颁发给了我,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只有继续扎根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起国家的信任。”一晃退休12年了,今年72岁的周庆忠时常还会被邀请回到北部公交修理厂,和年轻人聊聊天,纾解他们的困惑。
而他,也时常以一个普通人的成功经历告诉大家: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当知青当军人
他最终把学修车变成工作理想
周庆忠的家,是公交世家。
上个世纪40年代,周庆忠的父母就在重庆公交三总站工作,也就是现在北部公交的前身。
1969年,周庆忠上山下乡。1971年,返城后的他成为重庆电器总厂工人。1971年1月,周庆忠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人。
部队的时光,把他历练得更加勇敢和坚强,1975年,周庆忠入党。1977年3月转业,周庆忠回到了父母工作的单位,他面临着两个选择:当驾驶员或修理工。
周爸爸问他:“你想选啥?”
“我一直对开车有所畏惧,心头想,要不就去学修车嘛。”儿子做出选择后,周爸爸点头给予了肯定,还对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学,就要当‘车医生’哦。”
车况差发动机故障率高
他在成千上万次维修中提升技术
周师傅说,这辈子他修过很多车,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才当修理工时修的老解放牌C10大客车。
这种车,发动机一旦坏了,就要拆发动机,“36颗螺丝,用套筒扳手一颗一颗拧下来,把发动机的汽缸床拆下来,修好了,再一颗一颗地安回去,然后把发动机安装回车上。”因为修发动机很考技术,不少修理工都对之比较“畏惧”。
▲工作中的周庆忠(记者翻拍)
而时刻牢记父亲叮嘱的周庆忠认为,要当好“车医生”,就不能畏惧困难。发动机是客车的“心脏”。自己在担任引擎班班长时,要负责全公司客车发动机的维修,深感责任重大。每次客车出厂,他都要“鸡蛋里挑骨头”般的仔细检查一遍,像打气泵回油管有点小毛病,发动机响等,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耳朵。
一次,徒弟修的车出厂前被他发现螺丝没紧好,油泵有机油滴下来。这种旁人看来属“鸡毛蒜皮”的小事,周庆忠却少见地发了脾气。事后他说,如果我们平时没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客车的质量关系到千万乘客的安危,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侥幸。
因为严苛,周庆忠带出了很多技术过硬的徒弟,他们和周师傅一道,在成千上万次故障维修中,提升自己的技术,提高自身的能力。
没有经验那就摸索着干
他解决了空调车的维修难题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90年代。
当时,北碚到合川等地,由当时的第五公交公司(也是北部公交前身)开行了长途车,而这条线上投入的,是重庆市首批空调车。
“空调吹起凉快,但空调坏了,大家不会修。”当时的空调车,动力系统采用的是汽油,而空调系统采用的是柴油,加上对空调的不了解,怎么修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障碍,当时,周庆忠下了班就往北碚图书馆跑,借来空调动力相关的图书,一遍又一遍地看,看了以后,再把出现的问题和书中提及的部分进行对比,第二天带着答案又去实际操作解决。
“从对空调知识零的起步,到彻底学会修空调,外人看来,我们是学会了一门技术,但只有我们才知道,在那个找不到地方学修空调技术的时代,这一步起得有多难。”周师傅说,为了让大家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他不但把借来的图书抄了下来,还把和同事们归纳总结的问题也抄了下来,自那以后,大家再也不担心空调坏了不能修,测试漏氟、加氟、修空调压缩机这些活儿,对大家来说,都不再闻之色变,可以坦然地应对车辆出现问题。
听声辨问题成行家里手
他获评全国劳模进京领奖
▲周庆忠获评全国劳模时佩戴绶带和大红花(记者翻拍)
2000年,周庆忠获评全国劳模。
从北京领奖归来,他依然奋斗在维修的一线,并负责发动机总成维修。
即便退休12年,周师傅的技术也丝毫没有退步。
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到处溜达,没事儿就听听车辆轰油的声音。“喏,发动机如果加油时,有‘夸夸夸’的声音,就说明是发动机的轴瓦出现故障,需要修理。”周师傅说。
▲周庆忠在北京领奖
周庆忠的技术是公认的一流。听声响他能判断出引擎的故障,经他调校的油电路,节油达95%以上。他还多次担任技能竞赛的评委。
周庆忠告诉记者,事实上,当初他刚进厂时,由于只有初中文化,技术很一般。为此,自己只能四处拜师学艺,实践中积累知识,并买来大量的技术书籍刻苦钻研……在短短的几年里,从理论到实践,周庆忠都是行家里手。
2011年,60岁的周庆忠退休。
前不久,退休后的周庆忠受邀到北部公交今年刚投用的玉皇观保养场参观,并和年轻人交流,看着眼前工业风十足的厂房、干净的环境、修车过程全程采用电脑、随时可查的维修记录、机器人参与的修理过程、修好了车还能有语音提示……
一切的一切,对于这位曾经在修理工岗位上干成劳模的老师傅“叹为观止”,不停地感慨:时代太好了、变化真是太大了。周师傅告诉厂里的年轻人,未来的路,不管如何变革,学习一定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靠着学习,克服了许多困难,未来,你们一定也要靠着学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更多难题。”
■记者手记
榜样的力量在传承
72岁的周庆忠说,他始终记得,父亲当年说,要自己当一名“车医生”。
传统医生看病,“望闻问切”四法缺一不可。而周庆忠修车,把人身上的四法完美地延伸到了车身上,哪怕到现在,传统的柴油、汽油车发动机只要一发动,有没有问题,他的耳朵一听就知道。
▲工作中的周庆忠一丝不苟
而得来这样一身的本事,也是当年对工作全身心付出的结果。
更让人很佩服的是,周师傅的独生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对工作的投入和努力,在学习上也养成了自觉努力的好习惯,如今,他儿子已经是兰州大学的一名教授,延续着周师傅对工作全心全意的态度,在另一个领域发光发热。
这是子对父的传承。
时间带来的改变是发展,时间留住的不变是奋斗。正如周师傅在和年轻一代的修理工人们谈到如何应对保修工作带来的变化时,他的答案是:要勇于接受挑战、努力交上满意答卷。而他的徒弟们一直按这个“答案”在前行。
这是徒弟对师傅的传承。
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将一代一代地传承,又将一代一代被铭记。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王光建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6 2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