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4 14:14:00 来源:戏说三国

仰怀谟烈,于国有光!莘莘学子,鼓箧升堂,希贤励志,日就月将。于戏前王,令德不忘!-成功碑

他是南明碧血丹心的忠臣名将,他用自己骁勇善战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与忠君;他是大清眼中赫赫有名的敌军将领,他在海澄之战率领仅仅一千五百人的军队却将大清的敌军成功击退;他是中国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属于中国的台湾,三百年来,台湾几经易手,唯延平郡王祠香火不绝。

他的故事,至今被人们流传;他的功绩,至今被人们所铭记;他的名字,是人们心中英雄的代名词。但是,到底是什么让这位英年早逝的名将在临死前下令杀死自己的儿子?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同为明末孤臣,张岱这句诗完美地涵盖了郑成功一生的痴念。

当清军入关,当那些鞑靼们制造出“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血淋淋的惨案后,不少明朝的文臣武将依旧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他们敌人,其中还包括曹雪芹的亲祖父,这位写出旷世奇书《红楼梦》的作者。“剃发易服”“怒骂旧主”,在他们都没有保住性命,加官进爵来得重要。就在大部分人都争先恐后地大献殷勤时,有这样一位名为郑成功的将军站了出来。

他唾骂那些背信弃义的乱臣贼子,他痛惜那些甘为国家牺牲的人民百姓,他悔恨自己没有救下那位临终说出“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千古一言的崇祯皇帝。他的一生贯彻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郑成功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他曾向天发誓,一定要“驱除外贼,复我中华”。“东南抗清、收复台湾、开发宝岛、驱逐荷夷……”他的功绩无人质疑,江左三大家钱谦益曾评价:“声调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诚天才也。”就连站在敌对立场的爱新觉罗·玄烨也不得不赞叹道:“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然而,老天似乎与这位少年英才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1655年,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被清政府打入大牢,这无疑给郑成功套上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他在在“忠”与“孝”的边缘之中苦苦挣扎。尽管郑成功相当鄙视投靠清朝的老父,但到底骨肉相连。这使得郑成功曾在夜间悲叹道:“父子天性,情何以堪,以故居常悒忧。”

最终,郑成功还是选择了遵循自己的理想,最终,1661年十月初三,老父终因自己拒不投降,全家十一人被清人杀戮,成功先叱为妄,然中夜悲号,不能自已,乃发丧,一军皆缟素。这为郑成功英年早逝埋下了一颗意想不到种子。

有心杀敌,奈何大厦倾塌,早已无力回天

“纵绝岛别开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横,志士苦心,特向胶痒留气节;是胜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载勋猷明月日月,填滇海,连浙水,英雄无命,长悬肝胆照波涛。”——陈谟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郑成功被称为最后一位大名忠臣不是没有道理。直至郑成功晚年,形势愈发恶劣,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郑成功为何一心光复中华,他们更多嘲笑他愚昧愚蠢,不懂变通。尔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然而,正当郑成功企图再次起兵之时,一个噩耗成为了郑成功英年早逝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留守厦门,与奶妈私通,生了一个儿子。这在荒唐的大户人家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简直就像呼吸一般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在治家严格,秉守戒律的郑成功开来,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怒道:“我欲成大事,乃不能治家,遑问天下。”便赶回厦门,但正因此事,郑成功也尽失人心,最终中成为了孤家寡人。

郑成功此时可以说是悲愤交加,悲哀自己一生尽忠尽责、赤胆忠心,戎马一生却落得这么个结局,也愤恨儿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破坏了家族的规矩。他甚至不顾身体虚弱,下令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自此,郑成功一病不起。弥留之际,郑成功愤懑道:“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又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顿足拊膺,“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卢若腾曾感叹:“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可怜郑成功穷尽一生,终究没有挽救大宇中倾的大明王朝。他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以家风严谨闻于世,儿子却做出私通奶娘这等丑事。真真可谓虎父犬子。

郑成功不仅仅是民族英雄,更是东亚英雄,他为驱除外贼,收复台湾。比起千百年后对外族阿谀谄媚、上谄下骄的清政府来说,更是体现了我华夏大国、炎黄子孙的铁骨铮铮。只奈何生不逢时,子孙不孝,落得个如此下场。真可谓“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刻古人名。”

他是民族英雄,却在临死前下令处死自己的儿子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郑成功,这位用一生书写精忠报国的忠烈,却落得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惨局面。他本应该名垂青史,被世人所铭记,然而子孙不孝,令现任蒙羞,然则有好事者死死攥住这点不放,妄图抹黑这位民族英雄。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位将军的骁勇善战,生当为英杰,死当为鬼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4 18: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后来郑森有功于明朝,就被皇帝赐名为成功,后人就以郑成功称呼他。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小时候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因为郑芝龙是明朝的通缉犯,他带着儿子也不方便,于是就把郑成功留在了日
2023-04-28 11:44:00
...复了台湾岛,但他只活了39岁,最终被儿子活活气死。那郑成功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妻杀子呢?为什么不惜毁掉自己的容貌?这段文章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走进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一生。郑成功,本
2023-01-25 21:30:00
在我们心中,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这一生中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事情,他从外国入侵者手中抢回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使国家有了完整的领土。因此,郑成功是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不过,这么一个英
2023-05-04 07:58:00
杀妻杀子,英雄郑成功的悲剧人生
说起民族英雄郑成功,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收复台湾的壮举,并为之津津乐道、交口称誉。可这样的一个受万民敬仰的民族英雄,究竟为什么只活了三十九岁,他又为什么要在临死之前,下令杀掉自己
2023-10-03 19:36:00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其父郑
2022-12-18 12:55
...苦?才能抓破整张脸,咬断手指。年仅38岁就疯癫而死?郑成功,力拒清廷,北伐南京,隆武帝赐国姓“朱”,赐名“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他名垂青史,却保不住皇帝还国破家亡;他流
2023-01-24 20:35:00
说起郑成功我们一定都不陌生,这其实还是归功于我门的小学课本,但一提到郑成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收复台湾岛的事,但他其实还有很多丰功伟绩比如抗清驱逐荷兰,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还有联师
2022-12-17 15:56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后,被遗忘的民族英雄
...都被大家忽视,大多数人了解的并不是完整的他。他就是郑成功,曾被南明隆武皇帝赐国姓,他的父亲投降满清,他却坚决抗敌,一生立志复明,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不言弃,可惜家国未复却
2024-04-08 14:35:00
郑成功是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省,但其坎坷的一生,充满波澜,尤其39岁时,正当壮年,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私通奶娘而活活气死,让人唏嘘不已。父亲投降、母亲殉
2022-12-22 20:55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
1993年,一名采购员私自拿走27万公款,劫机潜逃台湾省,下场如何
1995年的春节,中国各地都是张灯结彩迎接新春的到来,而在海峡两岸的台岛监狱中,一位神情复杂的中年男子拿着电话迟迟不肯拨号
2025-04-01 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