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河风海韵通丝路——黄骅市博物馆探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7 08:4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1月18日,雪后,记者抵达海滨小城黄骅。

白雪映衬下,明清四合院建筑风格的黄骅市博物馆,显得既厚重又轻盈。这里为何令国内外文博专家、考古学者流连忘返?那几间低调内敛的展厅内,藏着什么神秘之物?

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河风海韵通丝路——黄骅市博物馆探访

1月18日,黄骅市博物馆展厅内的唐代红陶圈带壶。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面积不大,宝贝不轻。来,咱们先从门口看起。”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一边说笑着,一边把记者带入院中。小路尽头,记者看到两根巨大的铁锚横亘于展厅门外。

“长达3米,重逾2000斤!这两根铁锚堪称古代海船上的‘定海神针’,是渔民们打捞上来捐给博物馆的,由此可以想见古代海船体量之大。怎么样,算不算大宝贝?”张宝刚轻轻抚摸着铁锚,神情中透着自豪。

“果然不轻!不过,我还想看更多宝贝。”记者笑着回应。出发前,记者已做了功课,瞄准了海丰镇遗址出土器物。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区东25公里处,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该遗址,证明海丰镇在金代就已成为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海运贸易重镇。历次出土珍宝,就藏身于这座博物馆内。

一踏入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展厅,记者就仿佛置身于瓷的海洋。

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霍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的瓷器,历经岁月沧桑,或残缺或完整,在灯下折射出斑斓色彩。那些定窑的印花、井陉窑的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红绿彩、耀州窑的青瓷印花……或洒脱或绚烂,把中华瓷器高超的烧造技艺诠释得淋漓尽致。

“每一片瓷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张宝刚指着展柜内的绞胎瓷片说,绞胎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因为胎釉一体、内外相通,又称“透花瓷”。绞胎,就是利用不同颜色的泥料,通过特定手法折叠、扭绞形成各种花纹。高温下,不同颜色泥土收缩率不一样,胎容易裂,因此成品率很低。绞胎瓷的繁盛,往往出现在经济繁荣期。这几件金代绞胎瓷片出现在海边,反映出当时海运贸易的繁荣。

古有海丰镇,今有黄骅港。在海丰镇遗址区域图前,望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岸线,一幅幅气势恢宏的海运图景不禁浮现眼前。在古代,环黄渤海区域属于交通要道,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对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宋金时期,作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港口,海丰镇商贸十分发达。借助自然河道和大运河等人工河道,各地商船将南北窑口的瓷器运送到这里,众多外国船队汇聚在海丰镇附近,精美的中华瓷器也由此远销海外……

交流带来互惠,有外贸就有内销。国内商船运来了瓷器、茶叶、丝绸等物品,返程时又带走了什么呢?张宝刚回答:“盐!无论什么年代,生命离不开盐。”据文献记载,黄骅海水煮盐最早可追溯至西周,一直持续到明嘉靖元年。

一个巨大的篆书“盐”字,呈现在博物馆“鹾卤黄骅”展厅内。不远处,是一件双铺首铜圆壶,透着厚重典雅。讲解员张洪潮告诉记者,这是黄骅市博物馆十大精品文物之一,壶上的铭文显示该器物出自汉代万岁宫。然而,汉代深宫器物,怎会来到滨海之地?

“我们推测,这是某位汉代盐官的受赏之物。”张宝刚告诉记者,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在全国共设了36个盐官。其中,在煮盐业兴盛的黄骅境内不仅设置了章武县,还派驻专职盐官管理盐业生产。这件铜壶出现在黄骅,不仅是对盐官的褒奖,也反映出当地盐业的受重视程度。

另一件红陶圈带壶,则颇具民族风情。只见它整体为环形,上部开口,底座为喇叭形,器身有仿缝线纹饰。张宝刚介绍,唐代黄骅盐业出现“万灶煮海”的兴旺景象,吸引不同地域的人在此煮盐谋生,器物上也留下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迹。这件唐代红陶圈带壶,在成熟的中原制陶技艺基础上,融入了浓郁的草原风情,如今,已成为黄骅市博物馆的重要标识。

定窑黑釉盘、磁州窑绿釉诗文枕、磁州窑珍珠地梅瓶,煮盐遗址出土的盔形器、铜环权、石莲子、铁权,反映灶地买卖的文书……展厅内,一件件文物藏品和一幅幅工艺复原图,讲述着黄骅悠久的盐业史,也展现出不同地域民族的商贸交流和文化融合历程。

落雪为诗,积雪如歌。古风弥漫的黄骅市博物馆,独具特色,风韵绵长。

“真正的珍宝是什么?应该是那些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东西。”张宝刚捧起庭院里的雪,笑着说:“咱黄骅,东临渤海,北靠京津,是古黄河入海口。历史上,更是水陆海运通达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方重要节点。你瞧,这朵朵雪花天上来,片片瓷器会于斯,海盐千煮莹如雪,咱们的珍宝可浓缩为八个字——河海交汇,瓷盐双绝!”(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华社报道 河北省黄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近日在羊二庄镇前街村一处古城遗址,发现一块明代成化年间碧霞元君庙残碑,专家称这对研究古代北方祭海文化有重要价值。据了解,这块残碑长1.75米
2023-07-11 10:22:00
...县博物馆、李大钊纪念馆、霸州市博物馆、易县博物馆、黄骅市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邺城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入选第一批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单位。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
2023-11-25 07:12:00
...物园、盐山县千童艺术馆、河北省海盐博物馆、渤海新区黄骅市常庄剪纸博物馆以及黄骅镇东常庄抗战纪念馆、民俗馆等。
2023-09-11 09:54:00
...讯(记者张梓欣 通讯员任振宇 赵俊杰)日前,渤海新区黄骅市博物馆启动“沃血燕赵铸忠魂——纪念黄骅烈士牺牲80周年黄骅烈士事迹巡展”,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的形式,邀请学生、群众共
2023-06-22 09:54:00
17岁“文博小达人”沉迷古文物
...品修复文物 他年仅17岁,“藏龄”却近10年,是渤海新区黄骅市博物馆举办个人展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从小就把捡拾遗址碎片当作乐趣,还自学文物修复搞“研究”;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2023-07-22 15:35:00
互动海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一键解锁这些河北文物的江湖绝技
...杰 贾培林 *数据截至2023年10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黄骅市文广和旅游局、网信蔚县、河北文物、蔚县博物馆等
2024-06-08 00:58:00
河北黄骅:世界读书日 校园书香浓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4月21日,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开发区小学学生在参加演讲比赛。张国文摄4月21日,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开发区小学开展“乐享阅读 喜迎世界读书日”活动
2025-04-22 21:42:00
河北黄骅:植新绿 添春光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3月11日,黄骅市第一幼儿园在创作绿色主题绘画。张国文摄3月11日,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第一幼儿园开展“植新绿 添春光”植树节主题活动,通过户外植树
2025-03-12 17:33:00
...经济参考报风吹麦浪,丰收在望。在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里,小麦穗大粒满,麦浪随风翻涌,一派丰收景象。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黄骅市税务局以“便民办税春风
2024-06-13 03: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