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不久前,刚刚步入研三的山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3届研究生沈伟挺收到了海尔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就业邀请。研究生期间,他多次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开展实践,参与了8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山东科技大学,像沈伟挺一样成为“香饽饽”的研究生不在少数。近两年,有超过2000家企业到该校招贤纳士,为4000余名研究生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毕业生与岗位比例达1比8。
山东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缘何备受青睐?
“学校将科技、产业、教育各类要素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实践+科创+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各项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给出了答案。
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葡萄保鲜期短、不宜运输,咱们可以引进一些精深加工设备,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山科大材料工程专业的徐威为葡萄种植户出谋划策。
今年夏天,山科大“初心使命”研究生实践团的10名成员,来到新疆吐鲁番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等地调研。
“在实践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偏远乡村急需年轻人注入活力。”实践团队长王法铨告诉记者,带着这种使命感,他们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提出了强化农艺文化品牌、延长产业链等一系列富民好点子。
“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校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培育实践成果等举措,鼓励研究生多多参与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作振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今年初,山科大出台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计划三行动”方案(2022—2024年)》,学校引导师生就黄河流域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先后有20余个实践团队推出了相关实践活动,其中就有“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
“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是山科大地科学院教师、研究生组成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实践团队。“我们研究黄河的生态状况,提出水质监测等建议。”地科学院研究生王建炜告诉记者,利用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母亲河”生态安全的维护者,他在实践中找到了矢志报国的责任感。
5年来,山科大600余名研究生共组建了89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基层党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社会热点,接受锻炼、建言献策,取得了12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
实施“德育导师制”,推动大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提到山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的研究生,鲍店煤矿矿长郭英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山东济宁的鲍店煤矿,因产量增长等原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解到这一情况,山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了研究生科研攻关团队,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著名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是我的德育导师,他时常对我们说,要将毕生所学运用到生产一线,为国家能源战略出力。”山科大矿业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刘瑞说。
近年来,山科大实施研究生“德育导师制”,聘请了12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担任德育导师,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工程师、劳模工匠为研究生讲授微党课、思政课,通过分享个人故事、红色故事等,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形成科研育人和思政教育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态势。
“科技创新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韩作振说。为此,山科大将党支部设立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打造“创新+党建”思政育人模式,形成了支部与团队共生,思政与科创并进的局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3 18:46: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