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这份交情越老越珍贵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27 01:5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这份交情越老越珍贵

潘 琦

这份交情越老越珍贵

潘 琦

这份交情越老越珍贵

《河池日报》是一份办得比较晚的地市党委机关报。20世纪70年代,我在罗城县报道组工作时,河池地区还没有自办公开发行的报纸,各县报道组辛辛苦苦写的稿件投给《广西日报》或《人民日报》,能发表一篇稿相当困难。当时我们这帮“土记者”多么希望河池也能有一份报纸,有本地区的舆论阵地,能刊登本地更多的新闻稿。但因诸多原因,报纸迟迟办不起来。1980年,我调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后来听说办了《河池日报》,心里格外高兴。当时虽已不从事新闻工作,但仍格外关心和关注《河池日报》,偶尔投些文艺类的文章在报上发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分管新闻,和《河池日报》有较多的交往。因为是一份新办的地市党委机关报,经验不足。当时还是四开的小报,办的质量相对于大报、老报、其他地市报尚有点距离。有时出差到河池,也会找地委宣传部及报社领导商量如何提高报纸质量的事。那些年对新闻管得很严,凡出点问题都当新闻事故处理。但我对《河池日报》比较放心,他们从未出过任何新闻事故和政治导向的失误。经过十多年的砺炼,报社培养了一支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的队伍,《河池日报》面貌为之一新。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对西部开发和革命老区建设大会战,《河池日报》作了多角度、多形式、多典型的深度报道,文章连篇累牍,反响很好,作用巨大。也许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和关爱家乡新闻事业的满腔情怀,那些年,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动,我依然关心着《河池日报》,是她忠诚的读者和热心的作者。

岁月不饶人,2009年我退休。为发挥余热,创建了广西桂学研究会。组织力量分区域、分门别类摸清广西文化的家底,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起桂学的理论体系。桂学研究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关怀、关爱下风生水起,也得到《河池日报》的大力支持。退休后,我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从2010年起对广西地域文化进行专心致志地考察和研究,写了近百万字的文字材料和文学作品,其中不少文章和调研报告都是在《河池日报》首发。可以说,《河池日报》是桂学研究成果展示的最好平台,也是我退休后发表作品受益最多的地方报纸。

红水河文化是广西本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广西世居民族文化的富矿区,是桂学研究的重点课题。2017年初夏,桂学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对红水河区域文化进行考察研究,《河池日报》派记者随同考察作了报道。经过专家学者们深入细致地考察,对红水河文化的源头、底蕴、内涵及特点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撰写了不少文章,在《河池日报》上发表。考察组写了《红水河文化考察报告》,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22年,我以散文笔调撰写的《红水河文化考察散记》,《河池日报》“红水河”副刊用了整版并配插图发表,得到领导和读者的好评。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关照,有力地助推了桂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河池市委宣传部按市委要求,要进一步打造好刘三姐文化品牌,《河池日报》重磅推出“刘三姐文化系列访谈”。报社与我联系,希望我能第一个接受记者的采访。关于刘三姐文化,我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时,曾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过初步的研究,编辑出版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现在看来还是研究得不深不透。河池市作为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如今组织力量深度研究开发,正当其时,我欣然接受采访。这次访谈,记者就新时代刘三姐文化发展提出六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和研究探索的角度、深度很有新意和创意,看得出报社编辑用心良苦。这对全面、系统、深化研究刘三姐文化,推进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我的家乡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仫佬族聚居地,素称仫佬山乡。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自古重教崇文,文人辈出。为深入研究罗城地域文化,推动仫佬山乡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我们提炼出罗城“三尖”文化的新概念,即:山头尖有美景、筷头尖有美食、笔头尖有美文,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为此,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了“三尖”文化研究会。我专门撰文《守正创新,推进罗城“三尖”文化研究》,对罗城“三尖”文化进行诠释和论述。《河池日报》立即在“文化河池”用整版全文刊登,拉开罗城“三尖”文化研究的序幕。罗城“三尖”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产物,是广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河池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钟情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积极宣传和大力支持,体现出报社领导和编辑很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难能可贵!

《河池日报》虽属新闻媒体,但对河池文学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他们凭借纸媒和新媒体平台优势,发表了大量本土作者的文学作品,特别注意刊发一些文学青年的作品。报社还举办“红水河文艺大讲堂”,邀请区内外知名作家、评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授课,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坊间对《河池日报》口碑很好,都说河池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壮大,《河池日报》功不可没!记得前几年,编辑部通过桂学办公室与我联系,请我就散文创作作一次讲座,因当时身体欠佳没讲成,我深感内疚。两年后身体康复了,想起当初答应《河池日报》邀作散文讲座之事,便嘱桂学办公室与报社联系,尽快完成讲座任务。这本是件小事,但念与《河池日报》多年的交往,作为一个文化人,对家乡的文化事业仍要尽心尽力,报社交办的事义不容辞,必须完成,我必须恪守诺言。后来我履行了承诺,讲座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忆往昔,岁月如流。回望我与《河池日报》的交情可谓“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这种交情像块晶莹的宝石,多少年来,我们用心血来浇灌它,用真诚来雕琢它,用真情来呵护它,这宝石般的交情越老越珍贵。

作者简介:潘琦,1944年生,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历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著有《潘琦文集》(九卷)《笔耕录》(四卷)及《山泉淙淙》《琴心集》《山乡晨曲》《故乡流淌一条河》《文化杂记》等散文集、诗集、理论专著等二十余种。其中《琴心集》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幽谷中的一棵玉兰》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作词歌曲《三月三 九月九》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0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池:“非遗”邀你过大年
...彩的斗鸡、射弩、打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 领略红水河流域独有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此外,参加乡村篝火晚会,品尝河池的地道小吃…… 感受寿乡河池在这个冬日里的特色年味和浓郁
2023-01-23 13:28:00
河池各地“花式”迎中秋
...民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大团结,为东兰县打造红水河党建示范带助推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目前,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南丹、天峨等地群众纷纷报名参加活动。
2023-09-27 02:08:00
广西“龙舟水”将进入过程最强阶段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范围洪水过程,柳江、桂江、湘江、资江、蒙江、贺江、红水河、西江及桂南沿海部分江河等可能出现涨幅3~13米的洪水过程。▲6月20日下午5时,南宁市天气多云,邕江一带天色渐黑,蓝
2023-06-21 19:30:00
...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龙江河谷灌区工程、红水河灌区工程两大灌区项目建设,先后5次带队前往水利部珠江委、自治区水利厅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推动项目进程。主动谋划的金
2023-01-18 01:33:00
广西河池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康养旅游胜地
...环线公路,形成以巴马为核心的“两小时”旅游圈;加快红水河乡村旅游廊道开发建设,纳入东巴凤区域一体化重大项目推进;着力推进“长寿巴马”品牌建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2024-05-31 17:34:00
河池“长寿”主题药膳获好评
...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的药膳理念,用红水河鳙鱼、东兰土鸡、东兰绿壳鸡蛋、金城江双狮面、环江牛舌等河池本土食材,结合“桂十味”的肉桂、龙眼肉、罗汉果、八角、茴香等
2023-02-28 03:13:00
抢抓高铁机遇 写好康养旅游文章
...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在沿红水河流域产业发展带,依托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的建设发展,整合红水河沿线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大化、都安等区域资源,重
2023-10-13 01:28:00
...休息的周末,在五楼窗前泡茶读书,我忽然想起自己与“红水河”的点滴交集。“红水河”是《河池日报》副刊名。红水河乃南方大河,水能蕴藏量在全国排得上号。报社位于小小龙江河畔,却将副
2023-04-26 03:43:00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于成龙廉政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召开扩大于成龙廉政文化和仫佬族文化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本报讯(记者 韦 虞 通讯员 蒙增师 银雪波)2月26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于成龙
2023-02-27 04:5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