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8 17:06:00 来源:戏说三国

提到西汉有哪些皇帝,汉武帝也许是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名字,接着是汉朝的开创者高祖刘邦,然后是盛世“文景之治”的缔造者,汉文帝和汉景帝两父子,然后其他皇帝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在西汉近200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两次盛世,一次是“文景之治”,而另一次叫做“孝宣中兴”,其缔造者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这是西汉国力的顶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汉宣帝,一起了解这位少有人知的明君的治国举措。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整顿吏治,推动中兴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长期征战导致经济衰退,就通过出售官位等办法增加财政收入。由于官职可以买卖,从政者的素养层次不齐,不少人利用官职便利谋取私利,压榨民众。因此吏治愈发混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汉宣帝成长在民间,目睹了许多昏庸官吏的暴行,即位后就把整治吏治,作为治国的中心环节。

大臣萧望之建议:“选同姓,举贤才,以为腹心,与参政谋。”汉宣帝全部采纳,马上任命他为谒者(朝廷接待宾客的近侍),负责处理官民的上书,并根据内容好坏,提拔一批优秀的官员。

萧望之工作出色,举荐了一批优秀的官吏,大量高素养的政治人才进入官场为整顿吏治打下了基础。

与其他有为的帝王一样,同时汉宣帝也勤于政事,大小事务都悉心处理,亲自过问。

《汉书·循吏传》记载:“五日一听事,自尽相以下各奉职而进。”

除了经常听取官员觐见,他在任命刺史等地方官时,还会亲自面见交代任务,仔细观察其言行,以后考核政绩时,除了看重治理情况,还会把它和面见时的表现作对比。如果发现二者不符合,会追究责任。

为了培养良好的政风,汉宣帝还会对勤政爱民的官吏,给予丰厚奖赏,甚至赏赐爵位,以便他们在官场中树立榜样。

《汉书·循吏传》记载:“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在物质的奖励下,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勤政爱民,政风也就随之改善。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一些良吏偶尔犯错,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宽宏大度,不会因为一次错误就全盘否定。对于基层官吏,则增加傣禄以避免腐败,防止他们因为生活困难,而鱼肉百姓增加收入。

如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汉宣帝就下诏:“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傣禄薄,欲其毋侵于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

这个思路与当今一些西方国家的“高薪养廉”相似,我们不得不佩服汉宣帝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对于因戍边而去世的官吏,则优待其家人,避免她们因失去至亲而导致的生活困难。

例如当时规定“各持下吏为羌人所杀者,赐钱三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戍边的官吏,看到这些规定是否觉得很温暖,从而工作更加仔细卖力?

汉宣帝的各项政治举措,既强调法理,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有力的改善了政风。他在任期间的中兴局面,就是依靠良好的吏治来推动的。如果官员们问题众多,人人都以权谋私,官场污浊,即便统治者再努力,也只能是场独角戏,无法把各项治国举措贯彻落实,中兴也就无从谈起。

缓和矛盾,推行仁政

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甚至有了危及统治的趋势,所以仁政自然成为了汉宣帝的治国主导方针。总的来说,就是采取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改善底层网民的生活状况。

所以,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普通民众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只有“文景之治”时期可以与之相比。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整肃司法

自汉武帝以来,统治者为加强集权,所以各项法律条文繁多,且过于严格,甚至已经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加上各级官吏利用政治地位所取得的特权压迫百姓,导致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广大平民深受其害。

为此,汉宣帝设置廷尉平这一职务,负责审核地方所上报的疑案和律令的修改。目的是加强执法调查,保证量刑准确,减少司法错误。

而且在每年的秋后时节,汉宣帝都亲自过间执法详情和案件进展,他的监督为官员们所重视,进而促进了执法公平。

除了在中枢机构设立官职,地方的执法行为也是汉宣帝所注重的。

“复遣悉相、御史等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例如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他下令,重点打击执法过于严苛的现象,检举一些滥用刑罚的官员。

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强执法、重视审核,司法公平也是汉宣帝所注重的。

他曾说:“肤既不明,数申诏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殊苦,将欲配三王之隆,明先帝之德也。今吏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共甲。”

汉宣帝力求解决官吏在执法中,存在的过宽与过严两种偏差问题。但不幸的是,由于汉宣帝英年早逝,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打击地方豪强

打击鱼肉平民的地方豪强,是汉宣帝缓和阶级矛盾的第二项举措。他任命了一大批富有责任感的官吏,如赵广汉、严延年、张敞等,他们到任后就以严厉打击豪强而闻名天下,甚至连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都知道他们。

例如当时琢郡的豪强,压迫百姓,当地的盗贼与之勾结,民众敢怒不敢言。

《汉书·酷吏传》记载:“大姓西高氏、乐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悟,咸曰:‘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宾客放为盗贼,友,辄入高氏,吏不敢追。”

汉宣帝知道后任命严延年为琢郡太守。后者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

《汉书·酷吏传》记载:“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年内,地方豪强遭到重创,再也不敢欺压百姓。

又如冀州的情况与琢郡类似,也是豪强与盗贼勾结,甚至包括宗族广川王。汉宣帝就任命张敞为冀州刺史,给予他“便宜行事”之权,即冀州范围内所有人都得听张敞的命令,宗族也不例外。

张敞上任后,不仅马上捕杀盗贼头目,还不畏强权,调动军队包围广川王宫,搜捕与盗贼勾结的广川王妃的兄弟,及同室宗族刘调等人。抓到人后还砍下他们的头,挂在王宫外,并且上奏弹劾广川王,他的所作所为震惊了天下。而此后,冀州治安大为好转。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能看出,汉宣帝非常有眼光和魄力,所重用的人不畏权贵,雷厉风行,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君臣上下一心,才能重创地方豪强势力。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经济方面

在古代,因为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十分脆弱,一旦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他们就会失去土地到处流浪,即“流民”。汉宣帝要求对待那些回到家乡的流民,“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鼓励他们重新开展生产活动。

徭役,则是古代男子无法逃避的一项义务,通俗的说,就是强制平民给政府从事无偿劳动,种类有工程建设、镇守边疆等,时间长达1—3年,要承担长期与家人分别的痛苦。

汉宣帝关心民间疾苦,虽然没有废除徭役,但是规定如果有人在服役期间家人去世,可以暂停劳作,回家处理丧葬事宜。这么做既让人有了短暂的团聚时光,也能获得休息。

对待农民因饥寒贫困而导致的暴动骚乱,汉宣帝也放弃了传统的镇压政策,实行了缓和矛盾的安民政策。

例如,渤海郡发生饥荒,不少人因生活所迫而成为盗贼,治安糟糕,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汉宣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并同意了他“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的主张。

龚遂一到渤海郡,首先做的就是搜捕盗贼,同时开仓救济灾民,选用良吏,安抚百姓,劝民众不要暴动,专心务农。

“令口种一树头......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在龚遂的努力下,一年后该地治安大为好转,民众都在从事生产,逐渐安居乐业,安民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

对待商业方面,之前的汉武帝为增加财政收入,对盐、铁实行专营,通俗的说就是由政府统一经营管理,民间无权染指。这个做法虽然拓宽了财源,但由于政府急需用钱,所以定价不合理,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

汉宣帝虽然没有废除盐铁专营政策,但开始有意识地降低专营程度,允许民间商人的参与,并降低价格,成功做到了惠民。

处理民族关系方面

我们知道汉宣帝的对内措施以友好和谐为主旋律,除此之外,对外措施也突出“和睦”二字。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例如北方的匈奴,经过与西汉的多年交战,势力大为衰弱,而后者也由于国力有所损耗,而无力主动进攻,所以双方原来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偶尔还会爆发冲突。

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发生内内讧,很多大臣建议抓住这个机会出兵消灭它们,毕竟匈奴是多年宿敌,留着终究是个隐患。汉宣帝没有马上同意,他认为当前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而且匈奴虽然内讧,但战斗力依然很强。

最终采纳了萧望之“遗使者弟间,辅共微弱,救其灾患”的意见,因而大大改善了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领袖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觐见,很多大臣建议对待他用诸侯王之礼,这样就意味着匈奴向西汉称臣,单于低人一等。但汉宣帝再次拒绝,决定用不臣之礼招待他,这意味着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汉宣帝这种不歧视、不轻视的做法十分成功,我们从单于的角度出发,对方国君能平等地对待你,你自然会怀着欣慰的心情处理两国关系,这就有利于和睦共处。后来,以这次会见为起点,汉匈关系长期和谐稳定。

《汉书·匈奴传》记载:“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网民炽盛,牛马布野。”

除了匈奴,汉宣帝的友好和睦政策还推行到了其他国家。例如与乌孙国和亲,大力发展与龟兹的贸易等,这些使得西汉和各少数民族间形成了和睦相处的关系,为前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了休养生息,促进了中兴局面的形成。

总结

公元26年,农民军起义军赤眉部与延岑在长安附近交战,西汉的皇帝陵墓大都被破坏,只有汉文帝和汉宣帝的陵墓安然无恙。可见汉宣帝在位期间颇得民众喜爱,就连数十年后造反的民众都表示敬意。

汉宣帝使西汉迎来中兴,他是如何做好吏治的?

汉宣帝的治国举措,顺利把西汉拉出了自汉武帝穷兵黩武以来多年衰弱的泥潭,缔造了西汉第二个盛世。而西汉向来以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而著称,汉宣帝则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并列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地位极高。

不过与前三位帝王相比,汉宣帝的知名度实在不高,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9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真正灭匈奴把西域并入华夏版图的不是汉武帝,而是汉宣帝
上次我们讲到,汉宣帝通过六年的隐忍,通过一步步的谋划彻底铲除了树立在朝堂的霍氏家族这棵大树,让所有大权全部掌握在汉宣帝的手里,归政于朝,从此汉宣帝才真正的开始发挥自己的统治才能,
2023-02-16 22:45:00
在狱中长大、喜爱斗鸡走马的汉宣帝,却是汉代的中兴之主
...,知道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却总是容易忽略汉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的文治武功。长于狱中,知民疾苦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后改名为刘询,卫子夫子戾太子之孙。汉武帝之时,戾太子刘据因巫蛊事而遇
2023-01-08 17:00:00
西汉被忽视的帝王:开创国家最鼎盛时期,却存在感极低
...天下臣民。就这样,刘病已稀里糊涂的坐上了皇位,是为汉宣帝,改元“本始”。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谒
2024-01-25 13:18:00
谁是唯一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皇帝
...辉煌赋名“孝宣之治”,也可称为“孝宣中兴”,他就是汉宣帝——刘询。元平元年,汉昭帝无嗣驾崩后本是昌邑王刘贺接位为帝,但他骄奢淫逸,乱了制度,即位不到一个月,便被大臣们废黜了,
2024-05-26 16:32:00
他是历史上真正的中兴之主,三大成就无人能及
...历史,中国还真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就是有着传奇经历的汉宣帝刘病已。#01:安邦有法,治吏有方汉宣帝时代,中国的疆土达到了历史最大。“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典故就是来源于此。刘病
2023-06-26 13:06:00
...帝极为聪明,惜21岁即病死。死后,荒唐的刘贺被废,由汉宣帝即位。宣帝来自民间,是西汉第二位平民皇帝。宣帝性格与其祖父卫太子刘据很不相同,而与曾祖父汉武帝极为相似。年轻时受到良
2024-04-23 10:07:00
...,是另一个长久以来被低估的皇帝,他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得益于如今的影视剧,刘询的事迹早就家喻户晓。许多人知道他的身世很凄惨,祖父卫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老年昏聩的
2024-05-24 06:25:00
汉宣帝登上皇位隐忍权臣8载,终于成就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中兴”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嫡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西汉王朝的第7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夺回了被霍氏一族霸占的皇权,大力整顿吏治,勤于发展生产,使西汉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昭宣中兴”
2023-01-22 17:10:00
汉宣帝刘询:西汉中兴的英明领袖
...代实现了“昭宣中兴”这样的西汉盛世。我们来总结一下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的文治武功。1、整治吏治,修养生息。2、实行霸王道杂之治国之标准,为后世的王朝树立了治国方向。3、降
2024-03-13 13: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