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 流泉
1971年到1978年,我在织金一中上中学,在北门公社下乡当知青,其间读书、劳动、作文,既磨炼了我的脑力,又磨砺了我的体力。虽然离开家乡多年,至今回想,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写些文字,记录当年所遇所感,以表怀想之情!
我是1971年进的织金一中,分在初一(三)班。初中两年任课老师有:初一时张正玕老师任班主任、教语文,初二时李柱琴老师任班主任、教政治,初一时凌令时老师教政治,初二时王珊珊老师教语文。黄国玉老师教数学,李涪丽老师教物理,雷奎怀老师教历史,候国相老师教农基,杨邦仪老师教地理,何南光老师教音乐,钱志新老师教体育。
黄国玉老师,四川人,中等个子,圆脸,齐耳短发,初中时上了三班和四班两年数学课。印象最深的是:上午第一二节课交的作业,第四节课时就改完发回,第三四节课交的作业,下午就改完发回,下午刚交的作业,放学前就改完发回。而且不管学生什么时候去她家,交作业也好,问问题也罢,随时都在,用四川话耐心细致解答。在我心里,黄老师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雷奎怀老师,偏瘦,一副黑框眼镜,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着学生,初中高中都教我们历史。雷老师一进教室,如果还有响动,他会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讽刺深刻的话,课堂秩序马上变好。雷老师历史课上得非常好,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中国历史纪年表在老师教导下,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得上高一时,杨登科老师刚从赫章调来一中就任我们班主任,教三四班数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杨老师当时不到三十岁,除了教学之外,特别喜欢打篮球,下午课后经常带着学生在篮球场上跑得满头大汗。当年学校篮球比赛,杨老师还担任裁判。在杨老师带领下,我们班不仅篮球打得好,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也比较好。1977年、1978年高考,我们班就有三人考上了本科,两人考上了大专,而且出的人才最多。
当时学制是两年,初一就开了化学课。由于当时小学初中普遍都没开设英语课,绝大多数学生连ABCD都不认识,所以对化学元素一是不认识字母,二是不会读音,因此普遍感觉化学特别难学,大多数学生都没学好。初一下学期还是初二上学期,贾涤华老师从牛场中学调织金一中任化学老师,她的第一堂化学课就是摸底测验学过的化学基础知识,结果摸底成绩很不理想,学校决定我们的化学课重新学一遍。化学摸底成绩虽然不理想,但这次摸底却使我在本级学生中出了小名。摸底题中有一道题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他们的本质区别是:物理变化后物质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后物质生成了别的物质,生成的新物质与原物质相比,物理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贾老师在各班讲评这次测试时对我的回答大加表扬。其实当时我的化学成绩并不好,经过贾老师的表扬激励,从此后我对化学课的学习情有独钟,以至到高中时化学成绩一直较好,1977年高考后就读的也是化学专业。
当年我回答的虽然是化学题,但是与语文知识和逻辑思维有很大关系,我是从文字上逻辑上阐述清楚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这应该与所有任教老师的严谨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我要特别感谢贾涤华老师,张正玕老师、王珊珊老师。
记得读初二时,大约在春季,织金桂花林场工人郭世昌因扑灭山火殉职,某天上午在桂花林场场部召开追悼会,要求一中学生参加。我和好几个要好的同学沿河堤而上,大概走到织金师范下面的河边,不知是谁说太难走了,大家便各自回家了。后来语文课王珊珊老师布置作业,以向郭世昌同志学习为内容写一篇作文。我东打听西打听相关事迹和追悼会情况,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交卷。没想到点评作文时,拙作居然被王老师表扬了。课后有同学说,追悼会都没参加,作文还得点评,我听后心里觉得还是很惭愧。
今天回想起来,记起了一句话:功夫在诗外。虽然没到现场,但事后还是问清楚了主要事迹和追悼会情况,特别是平时上语文课时老师的精心传授,高水平讲解,才有了自己的较好答卷。
记得初二上学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3周年,学校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每班必须出几个节目。我班节目有一个是对口词,内容是学习雷锋,文稿是请语文老师王珊珊创作的,大概有五六页信笺纸,表演是我和王同学。一天下午,我们在教室排练,康同学好像是和谁开玩笑,随手拿走了对口词文稿,等追回来时文稿少了一页,怎么也找不到。对口词少了一页,内容接不上,声调平仄不押韵,真是急死人。后来的几天,我只好硬着头皮,发挥最大的想象空间,总算把缺的一页内容补了上去,这才使得排练继续下去。后来文艺演出时,效果还比较好,当时我心里还沾沾自喜: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育、全班的希望,圆满完成了演出任务。这件事,当时有少数同学知道,但是从来都没给王珊珊老师说起过。今天说出来,也请王老师谅解。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的当月就到了织金县城关区北门公社登高楼生产队插队落户。从1975年7月到1978年4月,我下乡插队近三年。
这一时期,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干过的主要农活有:背粪,挑粪,栽包谷,薅包谷,插秧,薅秧,收割,背石头烧石灰,抬石头砌拦河堤,挖油糠煤等等。春种夏耕秋收,除了犁牛打耙,基本农活都干过。干农活,最喜欢的还是收获季节。无论是收包谷、收水稻、收豆类,收工都较早,因为生产队要把当天收获的果实分配到每家每户。
下乡知青第一年国家有粮食供应,不参加劳动果实分配,收工较早。大概下午五六点,当我收工回家走到县委对面沿河路上时,看到县委水井边河里有两人在捕鱼。两人一身短打,赤脚赤膊上阵,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瘦,一个胖,都戴眼镜,都是秃顶,一人撒网,一人提箩,捕鱼正欢。认真一看,捕鱼者是母校织金一中的万绍虞和兰兴玉两位老师。夏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轻扬,老师潇洒,灵感忽上心头:
水清柳长小河湾,
傍晚时光正凉爽。
一人提箩一人撒,
撒了一网又一网。
回忆往昔,师恩难忘!一些老师早已作古,此文此诗,算是对老师的真诚纪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