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的公示》,958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其中,酉阳县陈永霞拟入选。
阳戏表演
在铜鼓镇清泉村,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唱戏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世代传唱着古老阳戏。
陈永霞是这个戏班的掌坛师,也是酉阳面具阳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益于祖辈和父辈的熏陶,他从小便耳濡目染,20多岁时就接过了阳戏传承的重任。
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生、旦、净、丑4种角色任意切换,又是雕刻阳戏面具的能工巧匠,使得他掌坛的戏班子远近闻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阳戏不再是当地百姓生活中的流行节目,对它的感情,只有中老年人依然深厚。在生计面前,很多年轻人选择摘掉脸壳。
陈永霞在雕刻阳戏面具
阳戏该何去何从?许多个日夜里,陈永霞辗转反侧。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把祖辈传授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想学的人。”
在戏班子面前,陈永霞不止一次说起这句话,让留下的成员们备受鼓舞。大伙扛起锄头,是劳作于田间地头朴实的农民,戴上面具,则摇身一变成为阳戏人。
在过去的40余年里,阳戏班子锐减,阳戏人在流失,但无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陈永霞和戏班子成员们留下来的选择没变。
陈永霞(前)在翻阅桥单
做好传承这件事没有想象中容易,却比预想中坚持得好。
清泉村的戏班成员,平均年龄超过了65岁,年纪最大的已是80岁高龄。正是这群高龄“戏骨”撑起了舞台。
陈家院子里,永远有一间房为阳戏而留,即使在常年落锁的时候,也时常有人出入维护装备,阻挡时间的啃噬也阻止世人的遗忘。
阳戏面具
百宝箱里,最名贵的是一张张用白杨木制作而成的木质脸壳,由阳戏人亲手雕刻。小小面具浓缩千年技艺,代代相传,岁月的沉淀附着其色,呈现明暗对比,颜色越深年代越久远。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酉阳阳戏入选扩展项目名录。在陈永霞的带领下,阳戏人的接力从此又有了新的开端。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曹上
编辑:周芝逸责编:郑亚岚审核:宋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0 23: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