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秦赋》用了六十多集做铺垫,为的就是这最后十几集的统一六国之战,有人说这很短,但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几百年间为的就是这十几年。
这样看来,《大秦赋》给秦国最后的统一时间也不算短,最短的是八百年国祚的楚国,感觉末代楚王,刚登上王座。
感觉像是没充会员的体验卡,各种功能还都没试全呢,结果探子来报,秦军攻进来了,昌平君芈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箭射死了。
最后项燕在杀了一波又一波秦兵之后发现,自己再强也是无能为力了,面对蜂拥而上的秦兵,项燕挥刀自刎,血染了祖先的荣耀。
项燕自杀的时候,项羽肯定是不在身边的,要不然就没有以后那些事儿了,那为什么祖孙两代楚之名将,最后的结局都是选择了自杀呢,这一切还得从楚国的特点说起。
(01)最保守的国家
楚国在战国后期,有个外在的特点,那就是大而不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楚国的体制问题。
楚国国祚八百年,如果按照战国末期的情况来说,他是唯一一个在战国时代没有经历过变法的国家,轻微的吴起变法被贵族扑灭之后,楚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变法的声音。
屈原只不过是有了变法的想法,便很快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面,为什么战国以来大家都在说变法呢,各国贵族们为什么又要反对变法呢。
所谓变法就是改变原来的基本社会制度,那么原来的社会制度是什么,就是周武王当年创立的分封制度,分封制度到走后周天子的窘境大家都知道。
眼看着诸侯国做大也没有办法,每个诸侯国内部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这是大分封小分封,一层套一层,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造成的局面就是诸侯国内部,事情都是大大小小的家臣说了算,著名的鲁国三桓就是鲁国的三大家臣,最后架空了鲁国君主,连孔子也只能唉声叹气,顶多也就是一拍大腿,说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你不忍又能怎么样呢?
这个分封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权力是世袭的,国君把这块地分给你,那它就是属于你的,你在你的土地上可以做任何事情,国君无权干涉,更重要的是,无论你做了什么错事,顶多把你杀了,你这块儿地,和你的爵位都可以由你的后代继承。
篡权夺位的事情都还不是分封制最大的危害,分封制最大的危害是效率低下,国君的命令无法被执行,因为下面的大夫根本不怕你呀,他们心里想的都是,反着我的爵位土地都是世袭的,你能拿我怎么样。
战国时代各国竞争加剧,提高效率改变分封这种效率低下的状态,就成了各国要面临的问题,谁先变法谁就强,谁变的彻底,谁就能统一天下。
结果魏国第一个变法,把秦国打的无还手之力,秦国后来变法,但变得最彻底,彻底的推行郡县制,废除世袭爵位,最终秦能统一天下。
其他国家情况都类似,大家都在寻求变法,只有楚国短暂变法失败后,旧贵族势力彻底反扑,楚国依旧是浓厚的分封制度,国内由大家族把持,权力结构十分分散,在乱世的竞争中始终是大而不强,空顶着大国的帽子,实际上动员能力非常差。
(02)楚亡
直到战国末期,楚国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昭、景、屈、黄、项几大贵族集团的手里,几大贵族之间相互防备,整个楚国孱弱不堪,著名的屈原也是个几大家族成员之一,想要变法图强几乎是不可能的,刚提出个计划,就直接别流放了。
但当20万秦军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虎躯一震,毕竟是大国,团结起来的力量还是可以的,他们推举项燕为将军,全力抗秦。
第一次大败李信,当王翦的六十万大军再度来犯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场景又出现了,两军开始对垒,双方的主将都很清楚,此时谁先松动谁就死。
这种对峙对忌讳的就是换主将或者突然后撤,项燕率领大军在跟秦军对峙了一年之后,突然后撤了,这里面显然是后方其他贵族捣的鬼,他们不想看到项燕一家独大立此奇功。
突然后撤的项燕被紧追不舍的秦军杀的大败,最后的时光,《史记》记载如下: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秦王亲临,并不是因为楚军多厉害,而是因为自己的丞相昌平君反了,昌平君的事之前写过,感兴趣的可以往前翻一番。
这里只看项燕做了什么,项燕拥立了新的楚王,而在其他叙事里,是不承认这个楚王的,甚至干脆就说这次拥立行动失败。
混乱的记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的楚国本身就很混乱,末代楚王的事情,各个版本之之间的记录都是有冲突的,项燕之死,楚国之亡,实亡于这种贵族的掣肘与混乱。
(03)什么是贵族
项燕死了,但楚国的历史并没有结束,短短十三年之后,项燕的孙子开始崭露头角,而他有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是个贵族,刘邦是个流氓,两个人出身不同,注定了他们行事风格的不一样,贵族最看重什么,贵族把名誉看的比生命都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先秦,乃至汉朝初年,自杀的人比较多,那是因为贵族之风尚存,宁死不受辱。
我们难以理解的例子,就是两桃杀三士的故事,三个齐国的上将军,居然被晏子设计,利用贵族的荣誉感,三个人竟然先后自杀了。
你如果看这个故事,你会完全难以理解,这三个人到底为什么而死,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现在对生死看的太重了,觉的只有天大的过不去的坎,才会考虑一下自杀的可能性。
古代贵族不这样,他们有荣誉感,他们把荣誉看的比生命都重,后来的李广周亚夫都是因为不愿意受辱而自杀的,尤其是李广,根本就谈不上受辱,就是被大将军卫青叫过去问个话,自己就羞愧难当,自杀了。
这就是贵族,轻生死,而重名誉,理解了什么叫贵族,你应该就明白了项羽为什么要自杀了,项家在楚国世代都是贵族,项羽的脑子里一直都是楚国那一套,分封天下诸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霸王的意思就是诸侯的带头大哥,而刘邦一心想做诸侯他爹,他要做皇帝,刘邦平民无赖出身,没有荣誉感,刘邦遇到的事,放到项羽身上早就自杀几百回了。
最后项羽自刎乌江,没什么可惜的,一个贵族根本就不看重生死,他更在乎,自己是不是勇猛,最后时刻是不是汉能震慑汉军不敢前。
楚国亡了秦,但依旧还是败了,因为贵族烈性,楚人不可欺,适合复仇,但不适合建立天下,因为从商鞅变法开始,郡县制就是天下的主流,分封的贵族制,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不管这种分封如何反复,如何借尸还魂,终究也是一场闹剧,成不了气候,更成不了主流制度。
分封天下注定被大秦创立的郡县制度所彻底取代。
贵族有贵族的好,平民有平民的好,既然我们早就没有了贵族,就不要到处装贵族了,因为真正的贵族精神你学不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