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昆山周市文化艺术中心启用 ——
优质文化供给点亮美好生活
□ 徐 衡
7月6日,承载着周市人殷切期盼的艺术殿堂——周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亮相,标志着昆山市周市镇再添一座文化新地标。当天晚上,由中国交响乐团带来的开幕音乐会盛大开演,时而悠扬、时而恢宏的旋律响彻艺术中心,为观众献上酣畅淋漓的音乐盛宴。
一场交响乐奏响了当地文化艺术生活新乐章。翻开周市文化艺术中心节目表,后续的演出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儿童话剧《绿野仙踪》、环球音乐之旅——StellArt三重奏乐团专场音乐会、梦幻音乐舞台剧《冰雪女王——冰封魔咒》……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将在此轮番上演。
“镇上能有这样标准的剧场,实属罕见。”周市文化艺术中心运营总经理朱苏南赞叹,在这1.1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综合体中,包括460座的标准小剧场、昆笛传承中心、群艺中心、艺培中心、排练厅等,“像这样的文化载体,承接一些小型音乐会、儿童音乐剧、中型交响乐等,都是没有问题的。后期我们也将开展文化艺术交流、艺术培训、群众文化等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位,更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艺术中心的启用是当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缩影。让镇上居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周市镇努力的方向。周市镇不断激发文化建设活力,逐步构建起全域覆盖、布局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以文化“软实力”架起昆山“城市北门户”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随着艺术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周市镇“二核三园N中心”的公共文体版图愈发鲜明:以野马渡文体中心、周市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体育生态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城隍潭湿地公园为龙头载体,3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辐射全镇,80公里健身步道串联成网,16个农家书屋、22个社区图书室、3个智能书柜为基础的阅读阵地满足读者“充电”需求。
一个个公共文化场馆或是拔地而起,或是迭代升级,让民众不论在哪都能找到文化栖息地。清晨,前往体育生态公园晨跑,强身健体;午后,来到家附近的“农家书屋”,享受阅读时光;傍晚,约三两好友去周市文化艺术中心,“踏”上一段文化艺术之旅……至此,一个高品质的“10分钟文体生活圈”已然形成,精彩纷呈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这里触手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利用好这些场所,切实提高服务效能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周市镇依托文化载体,发挥地域特色,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城市文化、精品文化三大品牌,带动群众文艺繁荣发展。
——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百姓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
鼓声响起,两只栩栩如生的舞狮在舞台上腾移挪转,时而矫健飘逸、时而豪放张扬、时而萌宠逗趣,精湛表演赢得现场师生阵阵欢呼……六一儿童节,周市舞狮传承人王国强与野马渡舞狮队队员一同来到周市中心小学,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感知舞狮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王国强说。
同样把“非遗”带到群众身边、让大家参与了解的,还有民间剪纸艺术家曹红。“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大放光彩尤为重要。”曹红介绍,她经常会参加社区、商区的活动,教大家如何折纸、如何用剪刀、如何理解图案的折法和剪法,只要愿意学,她都会倾囊相授。
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周市镇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小区、进企业,同时活用昆北民歌、舞狮、爊鸭等非遗文化,打造“Wu狮”和“尉迟恭”两个文化IP,激活非遗文化活力,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
——丰富惠民菜单,让多彩文体活动成为百姓日常,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
6月3日,第十届“周市杯”慢投垒球大奖赛在体育生态公园棒垒球场开赛,运动员们动作敏捷、激情比拼、精彩不断。多年来,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慢投垒球爱好者通过大奖赛以球会友,“身”入认识周市,体验周市宜居宜业的新生态。
类似这样的文化活动,周市镇年均开展超500场次。一直以来,周市镇坚持文体惠民,把运动与赛事相结合,积极推广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全镇运动会、昆十路跑联赛、万米大赛、迎新春慢跑比赛、广场舞等群众健身赛事,为广大运动爱好者搭建展示自己运动成果的舞台,使全民健身理念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群众生活新常态。同时,周市镇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打造慢投垒球、柔力球、门球、舞狮等品牌活动,以承办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积极探索“文化、体育、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展现“美丽幸福周市”的独特魅力,不断吸引企业、人才在此落地生根。
——培育精品创作,让本地文艺作品进入百姓视野,坚定群众文化自信心。
走进位于野马渡文体中心的野马渡编辑部,几张桌椅,一套沙发,茶几上整齐地摆着出版的各期杂志,墙上挂着“室雅人和”字画。目前编辑部主要刊物是民间文学小报《野马渡》和民间文学杂志《乡土·野马渡》,除了出版刊物,还会举办故事征文、野马渡故事沙龙改稿会等。
就是从这样一个小镇编辑部里,涌现出了一篇篇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作品,为广大老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这是我的一本故事集,在2021年获评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其中《妻子的贺礼》被野马渡话剧社改编为同名小品,还获得了第二届昆山市群众文艺‘琼花奖’。”《乡土·野马渡》执行主编邓解华拿起桌上的《优洋讲故事》介绍。
为了让更多好故事被读者看到,也为了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听到好故事,编辑部还把文学作品“搬到”线上。打开野马渡编辑部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平台,“野马渡有声故事”栏目已经更新到第九十七期,娓娓道来的播讲让故事更加“声”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有声故事第六十三期——由《乡土·野马渡》编辑部主任李建创作的《喝一碗绿豆汤》荣获2021—2022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中国好故事。
《野马渡》已经成为周市镇一张响亮的“精品文化”名片。依托“野马渡”一报一刊35年历史根基和野马渡故事沙龙20余名的创作队伍,以及文学协会、野马渡话剧社、野马渡微电影工作室、书画协会、音舞协会、摄影家协会、少儿文学社等民间文艺团体力量,周市镇探索打造“写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业态产业链,讲好周市故事,传播周市力量。
如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为周市百姓的幸福“加码”。来到市北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读桌椅、廉政书架等设施一应俱全,2万多册图书分门别类排列在书架上,供人挑选。“我很喜欢这里安静的环境,书屋里有好多我喜欢的书。”对于周市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陈丽雅来说,暑假期间,“家门口”的农家书屋是她看书学习的首选地。
在家门口不仅能看书,还能听戏。68岁的张瑞芬是东明村的村民,她时常关注周市影剧院门口张贴的演出表,遇到感兴趣的便会早早来到现场等待,“我平时喜欢听听戏曲,以前要跑很远才能听到,现在我们周市影剧院一直举办活动,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越剧、评弹,退休生活更加丰富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周市镇将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为周边居民提供体系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更优质的文化供给赋能城市发展,更好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城典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7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