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起道光皇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张格尔叛乱、“补丁秀”等,这些事情被认为是道光能力平庸的体现,故而,道光皇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也就不那么耀眼了。其实,从“康乾盛世”之后,大清就已经开始走向沉沦了,这是大势所趋,故而,哪怕道光一贯节俭、勤政,也很难挽回大清的颓势
大清从乾隆皇帝开始,在储君的选择上就十分侧重“仁”,“才”反而成了次要,嘉庆、道光、咸丰皆是如此,这可能都是为了避免出现圣祖康熙皇帝晚年的“九子夺嫡”。可是,皇子们之间的一些冲突还是未能避免,就像道光时期的惇亲王绵恺,他被道光惩治的次数可能比后满清时代任何皇子都多。道光皇帝给人的印象就是朴素和软弱,那他为什么要几次三番对自己的兄弟动手呢?咱们看看绵恺都做了什么
事件一:轿出中门
绵恺是道光皇帝的三弟,两人从小亲密无间,在道光皇帝继位后,依然情同手足。
道光三年正月初一,为了让诸皇子们都可以进宫共同庆贺,绵恺、绵忻首次奉诏回宫,被赐内廷行走;道光还特意将仪亲王永璇之子绵志的君王衔赏还。第二天,道光皇帝大摆宴席,招待皇室一族和内廷翰林学士。宴会十分隆重,也十分热闹,可当宴会刚刚散去,道光皇帝就接到报告,有两顶轿子大摇大摆穿过神武门的中门。
这有什么稀奇吗?错,太严重了,按照清朝宫廷律例,紫禁城内的所有中门只有皇帝的轿辇可以通过,其他人只能走两边的偏门。更重要的是,当时道光皇帝还没有离开,这种事情说小了是“藐视权威”,说大了可就是“居心叵测”,也难怪道光会大发雷霆。
这两定轿子是谁的?刚开始报告的是瑞亲王和顺承郡王的福晋的轿子,道光认为当时值班的护军统领、护军参领、门官等人没有阻止,这是失职,不但革去了这些人的官职,还“交部严惩”;瑞亲王绵忻和顺承郡王伦柱对家人管教无方,交宗人府议处;与此同时,还下令步兵统领衙门对此事展开调查。
结果,经过调查发现,当晚从中门出去的并非两顶红轿,而是一红、一青,里面也并非瑞亲王和顺承郡王的福晋,而是惇亲王绵恺和内阁学士恒龄的家人。
绵恺得知此事后,赶紧私下派人找当时的主办官员英和辩解,声称并未从中门行走,请英和“通融一下”,推翻步兵衙门的调查结果。英和知道事关重大,就将调查结果如实汇报给了道光,还将绵恺派人找自己“通融”一事也一并上奏。最终道光取消了以前的处罚,重新将绵恺交宗人府处理,将恒龄交吏部处置。事情完结也就算了,可绵恺依然找人向道光诉苦,道光只好让包括轿夫、太监、值官、协尉在内的所有人当面对质,结果证明,绵恺的轿子就是从中门通过的。
道光被此事搞得心烦意乱,盛怒之下,直接将绵恺的亲王爵位革去,并罚俸五年。后来还是在皇太后的授意下,道光才逐渐又恢复了绵恺的官爵
事件二:私藏戏子
从乾隆皇帝开始,满清王爷们都喜欢上了听戏,而绵恺对那些唱戏的太监尤为喜爱,为了得到一名升平署的太监戏子,他命人偷偷将其诱出升平署,再秘密接到府内。可升平署那边少了个人,就开始追查,内务府的官差甚至找到惇亲王府让绵恺释放这名太监,可绵恺死不承认
不是他不承认,他是不敢承认,清朝严禁皇室成员和太监私下接触,这要被查出来,那可是大罪。绵恺让人晚上偷偷将这名太监送出去,没想到,内务府早就开始监视他了,太监一出去就被抓个正着。
道光皇帝得知之后又将绵恺的亲王爵位革去,但是,保留了郡王的头衔,也算是手下留情了;一年之后,道光又恢复了他的亲王名号
事件三:犯上取宠
道光十三年,皇后佟佳氏病逝,道光指派绵恺负责办理皇后的后世,内务府、礼部、工部协助。
由于这是道光朝首次大丧,绵恺等人分外卖力。道光为了表示对皇后的敬意,他下旨:
·王以下、有顶戴官员,百日内不准剃发;
·军民百姓一月内不准剃发;
·宴席盛会停办一个月;
可绵恺等人认为这还不够隆重,于是就奏请延长致哀时间。本来这是“拍马屁”,没想到又犯了道光皇帝的忌讳,因为道光曾当众提醒过绵恺:皇后丧仪既不能超过乾隆孝贤皇后的规模,更不能超过嘉庆孝淑睿皇后(道光生母)的规模。可现在绵恺一再请求加大规模,这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绵恺在奏折中使用的一些词汇也被道光狠批“不学无术、信口雌黄”。
是年五月,绵恺被革去内廷行走、都统等职,罚亲王俸10年;
事件四:私禁犯人
在皇后丧仪过后不久,有一妇人将绵恺告了,说他将其夫囚禁在惇王府内一年之久,还私下用刑,如今伤势严重依然未将其放回。
都察院接到报案后不敢懈怠,迅速将此事呈报道光皇帝。道光帝派定郡王等朝廷大员前往严查,没想到,单是在惇王府内就查出60余人,同时还查出绵恺在寓所内豢养的多名戏子。这下又让道光皇帝动了怒,他命令军机大臣穆彰阿和刑部彻查此事。查到最后,绵恺囚禁的包衣人数达到81人
按说,绵恺犯下如此大罪,本应第一时间向皇帝请罪,以求宽大处理,可绵恺连一丝认错的态度也没有,还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道光一道圣旨,将绵恺在正白旗、宗人府、内廷行走等多项官职革去,一并革去的还有金黄蟒袍、红绒顶结等,仅为他保留了一个郡王职位。此后,再也没有为其恢复
和以往皇子间的争端不同,道光对于惇亲王绵恺的打压并没有一丝政治因素,完全是绵恺作奸犯科之后的咎由自取;另外,从几次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道光皇帝对于这个弟弟也是仁至义尽、处处留情了,虽然多次打压,但旋即就恢复了绵恺的职位,这也能看出道光对绵恺的亲情和期望。只可惜,烂泥糊不上墙,绵恺从未体谅过道光的一片苦心,不思悔过、变本加厉,最终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有句话叫做“不作不死”,绵恺难道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18: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