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江南时报讯 斜塘街道,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蕴含着独特的地方资源。近年来,斜塘街道以“文化健步行”为契机,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为推动文化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日前,来自斜塘街道实验幼儿园的幼儿、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的学生、星涛社区的居民来到永安桥,开启一场“探秘之旅”。为了让文化走进居民生活,“文化健步行”游学项目还走进星洲湾社区、锦塘社区,让居民体验搭建倍力桥,领略“水八仙”独特之美。
永安桥让园区的历史更显厚重
“永安桥始建于宋代,并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重建,是一座明代梁氏三孔石板桥,系苏州地区少有的完整保存下来的古桥之一,对研究江南水乡桥梁建筑工艺具有极高价值。”当天,大家来到永安桥,听文史专家讲述桥的历史和传说,并近距离观看桥梁。
大家看到永安桥是三孔连缀平梁式武康石结构,桥身正中石条两侧刻有“永安桥”三字,北侧桥柱上有“大明癸亥正统八年季春重建”字样,桥面两侧刻有浮雕连续涡卷图案,其图案样式与宋代吉州窑瓷瓶上绘制的图案相似,是南宋典型的装饰纹样。民间传说,造永安桥只用了半天时间,桥是“仙人”所造。分析永安桥的结构,造桥工匠根据桥身实际尺寸在原料供应处预制,建桥时,材料运到,立即构建,工期短,建筑速度快,且仅桥面两条石,每条就重达5吨,故造桥工匠被老百姓称之为“仙人”。
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永安桥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于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被纳入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古桥梁)。园区三十年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园区对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初心”从未改变。永安桥给园区带来了强大的文化支撑,让园区的历史更显厚重。
搭倍力桥普及“整体平衡”思路
“斜塘境内水路纵横,网状密布,过去几乎村村隔水路。因此,斜塘人的生活离不开桥,他们对桥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加全面地了解桥梁,6月23日上午,斜塘街道“文化健步行”游学项目走进星洲湾社区,开展“搭建倍力桥”主题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老师首先通过图片、视频为居民通俗易懂地讲解桥梁,从古代拱桥到现代高架桥,让他们对桥梁结构、材质、种类有基本认知,并介绍斜塘境内的桥梁,充分激发他们对桥梁结构的兴趣。随后,老师引出当天的“主角”——倍力桥,详细为大家介绍倍力桥产生的历史背景、外形结构、构造原理等知识点,科普其中的科学原理——受力平衡时合力为零,普及建筑构筑当中“整体平衡”的搭建思路。
大家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对桥的构造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奇妙的“造”桥之旅。只见,巧手在木棍间交错重叠,不一会,一座座倍力桥就搭建完成。孩子们兴奋地向身边的小伙伴展示自己的成果,开心极了,并利用矿泉水瓶测试桥的承重性,受益匪浅。
长在斜塘人味蕾上的“水八仙”
“‘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这句广为流传的谚语就是江南水乡水生蔬菜的真实写照。”6月23日下午,斜塘街道“文化健步行”游学项目走进锦塘社区,志愿者老师给社区孩子介绍普及“水八仙”知识,带领他们领略“水八仙”的独特之美。
“水八仙”是江南水乡斜塘的特产,包括茨菰、荸荠、莼菜、菱角、茭白、莲藕、水芹、芡实。斜塘全境河湖密布,千百年来,红菱和塘藕是斜塘最著名的特产。“哥哥啊,几钿一斤斜塘藕,几钿称一斤嫩红菱。”“妹妹啊,三十二钿一斤斜塘藕,十六钿称一斤嫩红菱。”当代著名沪剧演员杨飞飞在传统戏《卖红菱》里的这几句唱词,更使斜塘菱藕在江浙沪地区闻名遐迩。课堂上,老师向大家重点介绍“水八仙”中菱藕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并直观地向大家展示“水八仙”中的茭白、莲藕等实物。
“动迁前,我们靠种植‘水八仙’生活。动迁后,住进小区,生活得有滋有味,日子舒服多啦!”来自锦塘社区的居民王老伯说,“对我们來说,现在土地虽不是生活来源的唯一,但在车坊那承包的水田中,不会忘记收了一茬鸡头米后,下一拨再种水芹,这就是刻在斜塘人骨子里的本土文化记忆。”(钱旻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