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思计量历史渊源 谈法治创新发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4 08:2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追本溯源 纵览计量历史文化传承

计量,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对计量的认知,不仅要有国际化视野,也要追本溯源,从我国传统计量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各国度量衡的管理体系、器物名称、计量标准、单位量制存在很大差异。除各国之间计量单位不统一外,诸侯国内部也不统一,有诸侯国使用的“公量”和世家大族使用的“家量”之别。秦孝公时强力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加快秦国强盛的步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疆域、文化大一统,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诏令,首次将杂乱的度量衡统一在一个制度下。秦朝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历代王朝更替都要重新考校、制定度量衡标准,颁发标准器具。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自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割据局面结束,度量衡再次统一。隋朝统一后,确认了当时的度量衡制度,将其法定化,并开创“度量衡大小制”,即在调乐律、测量日影等天文测量、确定药物剂量、制作冠冕礼服等方面用秦汉古制(小制),其他方面用当时尺度(大制)。唐代立法水平较高,计量法律制度主要以令、格及行政法典《唐六典》规定的形式体现,具体规定法定单位制、管理计量器具的细则以及计量检定制度。此后至清代前期,度量衡制度再无较大变化。

从历史脉络来讲,计量法制化是国家统一强盛的重要体现和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从制度背后的文化特质分析,计量法制化蕴含着对公平的信仰和追求。

明末,欧洲的科学技术包括计量制度、仪器传入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开始向近代科学计量转变。1908年,清政府制定了划一度量衡制度和推行章程,在统一度量衡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度量衡法》,正式确定以“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即“市用制”为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统一度量衡非常重视。195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将国际公制作为国家基本计量制度,1977年加入了国际米制公约。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计量单位。自此之后,以米制为核心的法定计量单位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见微知著 统筹计量事业现实需求

计量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计量法律制度的建设、法治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服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

因势而动,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计量作为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公平贸易的基础,应因势而动,积极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服务重大战略实施中积极践行职责使命。

顺势而为,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道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扩展到规则机制的“软联通”。计量不仅是国际交易的依据,更是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在未来世界计量领域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在规则机制“软联通”中抢得先机的关键。应顺势而为,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彰显计量的责任担当。

乘势而上,努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计量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度和准绳,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应乘势而上,努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计量贡献。

审时度势 推动计量法修订完善

计量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市场监管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计量法的修订工作,2023年配合司法部深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国家电网、中车长客等多家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充分了解计量支撑国家产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的情况。调研发现,近年来计量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计量法并未与时俱进,滞后于实践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主要有4个突出问题:一是计量调整范围有限,难以满足计量量子化变革需求;二是计量监管模式落后,不适应现代治理要求;三是部分计量制度亟待与国际接轨,对国际通用的计量校准、计量比对等制度未作规定,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不完善;四是科技创新效能不足,未充分发挥计量引领支撑产业发展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本文认为,应贯彻落实上述要求,传承计量领域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从以下几方面修订完善计量法。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导向,明确计量的地位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计量事业快速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成果大量涌现,全社会计量意识日益增强,计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未来,要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导向,在立法中明确计量的地位使命,将计量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夯实产业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

二是把握时机,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强计量测量的应用转化。基于新技术、新形势,扩大计量法调整范围。充分考虑国际发展趋势,引入“测量”概念,将传统计量概念扩展为全过程、全要素、闭环管理的“测量统一”概念。从促进保障的角度,引导测量活动主体加强对测量器具、测量过程、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管理,推动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深度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修订,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计量双多边互认进程,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

三是抢抓先机,强化社会共治,构建完善的计量法律制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布局,加强计量规划部署,突出方向性、战略性、前瞻性,在计量量子化变革的新形势下积极构建完善的计量法律制度,有效调动社会优势资源力量,使计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显现。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成 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法的历史渊源与深远影响
秦朝法律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严酷无情,其实这种刻板的印象早就应该变更一下了,因为中国社会上下两千年之政治制度的渊源,实际上就在那厚重的秦法之中。我们了解秦朝的时候,是按照时间顺序
2023-10-03 14:54:00
探源中国第一律—秦律
...,吸收了学界对秦律、秦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秦律的渊源、秦人法律文化观念、秦的法律形式、刑赏制度、刑罚适用原则、罪名体系、司法体系等全方面多角度研究中国第一律“秦律”的品质和
2024-01-19 06:21:00
师生参观检察史展 接受法治精神教育
...动讲解下,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从检察制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检察制度的创立开始,同学们仿佛亲历者,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历程。展馆中,还处处蕴藏着“高科技”,让文字性的描述
2023-12-26 07:46:00
...不仅是民族法律融合的标志性法典,还构成隋唐律的直接渊源。”林乾说,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就此而言,《北魏律》是中华法系的直接渊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同样认为
2023-08-02 20:13:00
本文转自:遵义日报探究历史渊源 展示“世遗”风采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持续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本报讯 (记者 向婧)近年来,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坚持以“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海
2023-07-11 09:48:00
...民日报 》( 2023年12月27日 第 03 版)非中文明互鉴是富有历史渊源而又充满时代价值的美好故事。非中相互交流、相互启迪,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的内涵,也为维护世界文明多
2023-12-27 06:07:00
聊聊司马欣与司马迁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舞台上,司马氏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家族,其成员在政治、军事和文学历史方面均有卓越贡献。司马欣和司马迁,作为司马家族的两个代表,他们的名字常常被一同提及,这不仅因为他们
2024-10-16 19:26:00
了解我国大姓的历史渊源,看看自己的根在哪里
...。如果你的姓氏是中国的大姓,那你知道你的姓氏有哪些历史渊源吗?你知道自己的“老家”到底在何处吗?今天这篇文章,就可以带你去回溯这些大姓的历史渊源。姓李之人,来处何处在咱们中国
2023-01-12 13:15:00
...普法品牌为发力点,深入挖掘兖州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历史渊源,将“端信”“公允”等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打造独具兖州特色的民法典主题公园、“人和”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定期组织
2022-12-19 08:41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