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太宗李世民号称一代明君,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堪称千古一人。可惜的是,他的英才伟略,貌似没能遗传给子孙后代。李世民死后一百余年,唐朝就经历了两场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一次是女皇武则天篡唐自立,让大唐国祚险些三世而终。第二次则是安史之乱,堪称唐朝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由于唐玄宗的昏聩行径,导致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迅速强大,利用所掌控的北疆精锐部队,掀起了一场几乎摧毁大唐朝的叛乱。
好在当时唐朝还有十分雄厚的人才储备。即使在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死后,唐朝仍然有人可用,一大批军事才能极为出色的将领,前仆后继涌现出来,其中又以郭子仪、李光弼二人是代表人物,成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定海神针。可以说,安史之乱的最终失败,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二人对唐朝江山社稷,都有名副其实的再造之功。
遗憾的是,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同为唐朝盖世功臣,后世知名度却相差甚远。仅仅从民间戏曲来说,有关郭子仪的剧目,明清之际有《满床笏》,现代有《打金枝》等,民间百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以李光弼为主的戏曲剧目,则极为罕见。平心而论,李光弼的能力和战功,不仅不次于郭子仪,相反还在郭子仪之上。正史《新唐书》明文记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超过郭子仪。
不仅二人知名度不可相提并论,就是二人的结局,也是天差地远。郭子仪活到八十五岁,获封汾阳郡王、尚父、太尉、中书令,皇帝甚至要把太宗皇帝李世民干过的尚书令也要赐给他,皇帝喜欢,将士拥护,甚至阎王老子都对他网开一面,让他活到八十五岁,在福寿富贵中安详辞世,因此郭子仪经常被比作五福俱全的人物。
而李光弼的下场就要凄惨得多。同为中兴名将,功业不次于郭子仪,可他的人生经历却极为不顺,该受的苦都受了,该出的力都出了,最后却在惭愧悔恨中郁闷成疾,黯然死去,享年只有五十七岁。同为大唐功臣,为何二人结局如此不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朝大学者蓝鼎元,在他的著作《修史试笔》中,对此做出了精辟解释。
蓝鼎元认为,李光弼的用兵之才和胆略见识,即使是郭子仪也会服气,但他有一个方面却远不如郭子仪,“其逊汾阳者,德耳”。认为这个“德”字,是二人的最大差别,也是造成二人结局不同的终极原因。这个“德”字,不是指个人私德,而是指忠君报国的大德。郭子仪对唐朝皇帝始终如一,忠心不二,而李光弼在此方面就有很多欠缺,大德有亏。
安史之乱平定过程中,鱼朝恩、程元振等大宦官先后上台,获得皇帝宠信,作威作福,成为唐朝政坛上一股强大的新兴势力,皇帝对他们言听计从。郭子仪、李光弼等重臣,都曾受到他们的挟私报复打击。但郭子仪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处处时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李光弼则表现的有些小肚鸡肠,来了个针尖对麦芒,把自保放在第一位,国家利益经常被他抛之不顾。
最不应该的是,为了避免同宦官们打交道,避开他们的打击,李光弼竟然连皇帝的旨意也不听。他拥兵自重盘踞徐州期间,吐蕃大举入侵,一度攻克长安。唐代宗急令李光弼率军勤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无动于衷,拒绝出兵。后来皇帝多次委任他官职,让他进京陛见,李光弼一概不理,找种种理由拖延抗拒。武将们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国家危亡之际,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抗命出战。李光弼一再抗旨,隐然已成一方军阀。
李光弼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即使在当时,也引起他的部下的鄙视。《资治通鉴》记载,“及在徐州,拥兵不朝,诸将田神功等不复禀畏,光弼愧恨成疾”。李光弼英雄一世,最后却遭到部下的轻视,认为他胆怯而不忠诚,但他又不愿做出改变,最终在极为矛盾的情绪中郁闷成疾,一病不起。因此,郭子仪能高龄善终,李光弼却郁闷而死,其实原因就在这一个“德”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