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4月3日晚,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金蝉》迎来首演,完成由文字至舞台艺术的蜕变。作为江苏大剧院孕育的最新原创剧作,该作同样延续了剧院以往戏剧作品的人文追寻,受到广泛关注,诸多戏剧界专业人士、媒体亲临现场观剧。
演出谢幕后,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监制李斯思以及编剧李宜橙,导演罗茜等主创来到台前,携演员们与首演场观众进行了一场面对面对谈,探讨《金蝉》“破茧而出,振翅飞翔”的创作故事。长达近半小时的演后谈充满了睿智的洞见、思想的交锋和美好的祝愿。
现场:怪诞与诗意交织
解构战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大幕拉开,“毫无意义……毫无意义……”作家叶书林的内心世界被放大,升降浮沉,被动而彷徨。
就这样,《金蝉》的故事就此展开。全剧弥漫着一种怪诞又诗意的美,90分钟7场戏,台上5位演员高强度输出文本,前一秒还是在逼仄空间里闭门造车的二流作家,下一秒就置身于“虎脚、驼身、三个头、六个眼睛”的诡谲战场。
但其实很快,观众就会理清《金蝉》的所有主线:
以作家叶书林的创作态度转变为线索,历经排斥、接受、完稿、撕稿再修稿,展开对生命价值的审视。串联起书房、战场、教堂地下室、小说情境等叙事空间,勾连出执着委约写书的士兵、大团圆爱好者杨妈等角色,同时贯穿着陈家小姐久久不予回信的悬念。
条条线索相互交错,用一种平行蒙太奇手法构筑多重空间充盈叙事。剧中角色时而扮演,时而叙述,皆融于诗意洗练的台词。
“唯有文字能堪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面对委托写书的士兵,作家叶书林从糊弄推脱,慢慢转变为寻找自我,最后完成了要写“立言之书”的心灵蜕变。作家的创作使命担当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何在?观众也陷入情景,跟随叶书林的视角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谁回来了?”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人。”
话剧尾声,对生命曾在场的珍重,对个人价值的追寻,此刻都无比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幕后:以当代视角
递进青年人的生命追问
内涵深刻而不沉重,叙事轻盈而不拖沓,是话剧《金蝉》年轻主创们想要带来的舞台。
这份轻盈首先源于剧本。编剧李宜橙2018年开始创作剧本,希望借由《金蝉》改变对战争题材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抽象化、艺术化的方式重新解构战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并最终衍生出我们对那些为了民族、为了家园而牺牲的战士们的真诚回响。”
《金蝉》并非直面战场风云的恢宏叙事,也未陷于对小人物悲情的一味抒发,而是着眼于战后,让军人与文人在超乎自然的状态下奇妙相遇。以一种全新视角展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逝去生命的真诚念想。
除去剧情文本带来的新颖,《金蝉》在视觉、听觉上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视角。这是导演罗茜等青年主创,在创排之初就想要带来的舞台设定:“整体的舞台风格呈现,会有一点点魔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会带有浪漫气息。”
开场第一幕,高高架起的平台,围绕舞台的书架,是叶书林的“围城”,我们得以进入他的心理空间。叶书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与杨妈有少数互动,虽然开放却异常孤立。两位士兵的到来打破了平衡,他的世界也随之延展,原本代表叶书林脑海的书架被打开、撕破,隔层成为战壕和防空洞,战场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逐渐入侵舞台空间。
音乐则给予了舞台怪诞美学最大的渲染,弦乐带来跳动的质感,音符牵动空气中飞扬的尘烟。特别是,大提琴、小提琴营造的巴洛克式音乐,着实优雅斯文,又带点戏谑特征。配合音乐出现的几个轻快舞段,则帮助全剧在写实与写意间转化,辅助时空交替及转场。高频的戏剧节奏,隐喻的剧情反转,深刻的主题内核,《金蝉》立意打造更当下的舞台质感。
观众:掌声、好评不断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轰轰烈烈、有笑有泪的九十分钟过后,当全剧最后一幕,所有演员身着现代装束、手推行李箱,以一种“回家”的姿态走向台前时,观众给予这部戏的掌声与认可迎来了集中式爆发。
江苏大剧院原创话剧《朝天宫下》导演蔡向亮以“新颖”来形容该剧。“我是参加过战争,立过战功的,我也一直在做军旅题材,所以看完也有感触。这个剧有表达‘和平年代不是岁月静好,而是有人为我们逆行’,同时也点到了战争的残酷。通过两个士兵让游离在外的一个作家,产生对战争的感同身受,剧情的立意很好。”
《在别处文艺志》主理人黄佳诗认为,《金蝉》首演好过预期。“它是化作千万个战争的影子,它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流血的战争。就像历经战争的人也是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孩子、恋人……那种创伤感是一样的,那种渴望战争结束,重返家园团聚的心愿是一样的。一开始男主二流作家的设定有点怪,哪怕是不上战场也历经了战乱的人,怎么可能还一心只想着写罗曼蒂克的爱情呢?而《金蝉》就是为了用他的转变,来换一个视角看战争。文艺青年们总是更爱悲剧,我当然也认定在千百个战友战死后,作为幸存者回乡的人会带着噩梦与伤口。一片死蝉的孤寂感,是美的。可是,剧到最后,关于战争与写作的讨论让人意外。我也许,也被《金蝉》的讨论说服了。”
文字是否应当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给人希望抑或刻骨铭心?灼目戏剧社负责人朱首全表示,《金蝉》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深刻的作品,在剧作架构上除却部分意识流形态需要一定接受门槛外,是极为通俗的,也是极为震撼的。作家可以认为笔下的文字应当让人刻骨铭心,这样的结局必是悲剧收场,而对于本就身处黑暗中的人来说,文字就如同幽暗下水道中阴井盖缝隙漏出的光明。“英雄故事的结尾是胜利,回家,受人爱戴;生活故事的结尾是疯子,崩溃,不被理解。故事可以在某处落尾,生活的现实却不停歇。唯有文字能担此任,愿给这世界以光。”
“作为一个大团圆爱好者,欣喜于编剧借叶书林的笔最后圆了所有人的梦,让士兵们看到战争结束后重建的故土,让迷路的亡魂回到了故乡,让幸存的人享有安宁。”“看到最后一幕,我再次领悟到了‘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非常喜欢‘生命曾经在场’这句话。真正的死亡,从来不是死亡本身,那些容易被历史、被环境忽略的‘人’,每一个都有存在过的痕迹、记忆和价值。……金蝉初鸣,久久回响,给观众们留下了难忘的视听体验。
据悉,首演结束后,《金蝉》还将振翅飞翔,在合肥、苏州、上海等多所城市开启巡演。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通讯员 董芳铭 摄影 宋灏 屠景清 孟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