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双版纳报
勐捧镇温泉村
“村里事”变为“自家事” 村规民约助“懒村”大变样
通讯员/陶艺云
“村规民约是个宝,自立团结生活好……”作为一个将村规民约编入童谣传唱的村寨,勐腊县勐捧镇温泉村凭借温泉溶洞特色及村民高度的凝聚力、执行力,打响了“温泉康养休闲区”的名号。
变“小懒惰”为“大勤劳”
从前的温泉村村民只盯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别说为基础设施建设自筹资金了,连投工投劳都不想参加,总觉得“别人的事凭什么自己干”,成为大众眼中只知道“等靠要”的“懒村”。为全面治理村民的思想“懒病”,温泉村将“户代表参与开会学习”与“义务劳动必须每户参与”写进村规民约,从制度上为村民打造可供对照自检的对错标杆,以村集体经济为支撑,奖惩并举,成为一道村民自我管理的铁纪律。
在村规民约“十星文明户”创建的基础上,推出“星长制”管理,评选村级“勤劳自强之星”15人,将身边模范典型作为群众的行为标尺,及时纠正村民“等靠要”行为500余次,对不文明行为包管到户,营造人人关心、户户参与,以“星”为荣、争“星”进步的乡风文明氛围。
作为志愿服务响应最积极的村之一,温泉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精神导向作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组建了25支志愿红队伍,整治卫生环,建设美化家园。原来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的黑沟,在全村上下的努力下,变成了有蝌蚪的清渠;泥泞了七八年的进村道路,经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修整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更有部分沿路村民主动让出自家的一部分宅基地,只为让道路更宽阔、村寨更美丽,呈现出乡村生活独有的质感与温度。
变“小隔阂”为“大团结”
温泉村辖3个哈尼族聚居村寨、1个布朗族聚居村寨,哈尼族人口是布朗族人口的10倍。以前,不同民族村寨之间往来较少,遇到什么事都习惯自己解决。早在村规民约制定之初,各族群众就急切地提出了大团结、大村寨的概念,温泉村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突破口,合理平衡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村组干部人数占比,让各族同胞共建共治共享。
“我也加入村委会大家庭了,各民族团结起来,总有使不完的干劲。”布朗族的村党总支委员岩糯香笑着说。在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家村民事务一起议、村寨建设一起干、未来发展一起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意识增强了,“自家人定自家事”的底气更足了。
同时,结合温泉村实际,用典型引路法将景代迈村民小组、曼秀村民小组创建全国文明村的管理经验,整理成一个个意义深远的小故事。充分发挥村寨“熟人社会”特征,从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中选出4位学历程度高、群众基础牢、为人处世公正的文明宣讲员,利用群众大会、党员大会、竹楼脚恳谈会、收胶点故事会等契机开展宣讲40余场次,打造家门口红色微矩阵。在村规民约的影响下,哈尼族同胞常到南泥河畔野餐,布朗族同胞也会到温泉小组“泡汤”;哈尼族同胞为装饰大门而忙碌时,布朗族同胞会主动为大家做大锅饭送来;每逢“嘎汤帕”节、“玛格乐”节,两族村民更是相互献舞庆祝、共吃团圆饭,在增进交往中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情感更加密切。
变“小经济”为“大产业”
昔日的温泉村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割胶,经济来源单一。为此,近年来温泉村以“稳农引工促旅”为切入点,着力提高集体经济。
在村规民约的倡导下,村民逐步尝试种植冬季作物980余亩、竹笋110余亩,产出蜂蜜540余公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携20余名志愿队队长与温泉石场、新寨石场、新建连队采石场、金色制胶厂等企业商谈,了解产业落地需求,以“志愿+经济”形式为企业协调用水用电问题,开展卫生清扫服务200余次,提供就业岗位90余个,帮助企业解难纾困,增加辖区经济收入1700余万元。协助拍摄温泉溶洞宣传片2期,依托温泉康养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开办农家乐、民宿2家。
“看到村寨变化这么大,我们心里很有成就感!”温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张文姬显得格外兴奋。短短几百字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从原先的“台下看客”变为“台上主角”,由“与我无关”的局外人变成“舍我其谁”的参与者。
如今的温泉村凭借着新时代“西畴精神”,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一幅村寨美、民风淳、邻里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