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
谢宝石(左)在现场勘验途中询问当事人。佟 尧 摄
“过了这‘六道弯’,马上就到了。”
早上7点,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南口人民法庭出发,沿着山路盘桓向上,经过6个接近180度的弯道,谢宝石来到了流村镇老峪沟办事处。这是一座简易古朴的中式小院,共有北房四间,南口法庭的巡回审判点就设在这里。
2022年2月,巡回审判点从原来的老峪沟村委会搬到此处。2022年8月,刚刚入额的南口法庭法官谢宝石成为第一位在这里办公的巡回法官,今天他要在这里开庭审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
经验从一点一滴攒起
放下公文包,取出卷宗、纸笔和执法记录仪,谢宝石和书记员步行来到不远处王某家的小院,一群人正激烈地争吵着。
2022年3月,村民李大力雇了同村张强等几名村民为王某翻新院墙,结果张强在搬石头的过程中被草桔梗戳伤了左眼,经诊断为眼球穿通伤及角膜裂伤。三方因赔偿产生分歧,张强将雇主李大力和用工方王某起诉到了昌平区法院。
谢宝石先是安抚了几名当事人的情绪,告知他们庭审的程序和纪律,并引导他们在庭审中围绕争议焦点进行陈述和举证。待大家都安静之后,谢宝石又仔细询问了事发的经过,认真察看小院环境,还向村民了解了涉案草桔梗的生长情况,心里渐渐有了底。
“处理邻里矛盾,首先要做的是疏解情绪,引导他们理性应诉,还要多倾听,赢得他们的信任,将来作出的调解和判决才令人信服。”勘验结束,回到巡回审判点的谢宝石在笔记本上记录道。
10点,庭审正式开始。
“我雇了三个人,其他人都没事儿!明显是他自己不小心。”李大力认为张强受伤和他无关。
王某对张强的受伤原因提出了质疑:“上午在我家搬的石头,下午才说眼睛不舒服,谁知道是不是他自己身体的问题。”
张强申请了伤情鉴定,提交了证人出庭申请书。谢宝石及时宣布了休庭。
“调解也要有理有据,一切要等鉴定结果出来才好做三方的工作。”谢宝石在笔记本上又添了两三句。
清官难断家务事,经验就得从一点一滴攒起。从第一任巡回法官王玉民开始,写办案手记就成为一个传统延续下来。离开南口法庭时,王玉民慷慨地把一本厚厚的记录着办案心得的笔记本留给了自己的“徒弟”陈振祥。后者刚开始没太放在心上,认为“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但就是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成为陈振祥6年来在山区与基层组织、老百姓打交道的“通关秘籍”。所以当他离开时,看着来接任的和当初自己一样年轻的谢宝石,陈振祥像师傅一样,请谢宝石吃了一顿饭,并传授给他两条也是当初师傅王玉民传授的经验:一是别怯生,跟当地村委会、基层调解组织搞好关系,做群众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大力支持;二是别硬扛,年轻人不了解农村情况很正常,可以找人民调解员帮忙。最后陈振祥承诺谢宝石,遇到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他打电话,这让原本有些发怵的谢宝石无比心安。
合上笔记本,谢宝石走出法庭来到院外,深秋山景如画,远处的层峦叠嶂,把谢宝石的思绪拉向远方。
“离群众要再近一些”
南口法庭巡回审判点所在的老峪沟地区,群山环绕,山高路险,最高海拔1439米,有“北京小西藏”之称。这里的村民主要依靠班车进出大山,一天5趟,一趟来回需要三四个小时。而南口法庭与山区百姓的血肉联系,也在年复一年从一件又一件案子的办理中日渐深厚起来。
20年前,一对耄耋夫妻因赡养问题将4个儿子告上法庭。由于积怨极深,时任南口法庭庭长的梁永胜虽然尽力做调解工作,但终没能成功。判决作出后,儿子每年按时将赡养费交给法庭,而梁永胜每年都要驱车几十公里把钱亲自送到老人手里。每逢重阳节,梁永胜还会和同事去看望老人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老人对法官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时二老不顾年迈的身体和遥远的路程,跑到法庭“串门”。离开南口法庭那年,梁永胜本想专程再去看望二老,谁知刚进村,便被告知二老已在不久前先后去世,这成为梁永胜心中永远的遗憾。
从那时起,“离群众要再近一些”这个信念开始在每一位南口法庭的干警心里扎根。他们粗略测算过,老峪沟地区的村民要到南口法庭诉讼,立案、开庭、领取各类诉讼文书,一套流程下来往往得来回五六趟,一共要走四五百公里。因此,南口法庭的法官们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将法庭搬进深山,搬到山区百姓面前,方便当地百姓参加诉讼。
为解决老峪沟山区群众的诉讼难,2015年7月10日,昌平区法院在老峪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山区巡回审判点,辐射范围扩大到流村镇的老峪沟、禾子涧、马刨泉、黄洼村、长峪城五个村。巡回审判点固定在每个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三,由巡回法官来此“坐班”,或巡回审判,或提供法律咨询,或开展普法宣传。
“巡回审判点设立后,辖区最远村的百姓离巡回审判点也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路程,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百姓诉讼。” 南口法庭负责人徐连森介绍。
为了 “无讼村居”的理想
巡回法官们定期走访各村委会,了解基层法律需求,鼓励各村委负责人因地制宜配合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创建“和谐无讼村居”,引导百姓树立无讼意识,减少纠纷成诉数量和比例。
在当地村委会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下,每两周一次的“巡回审判日”、巡回审判点都非常热闹。村民像“赶集”一样,将法律需求、矛盾纠纷倾诉给法官,由巡回法官给予专业解答和及时调解。
在巡回办案的辐射影响下,老峪沟地区村民遇到家事、邻里纠纷,已经习惯请巡回法官居中调解,把“家事”解决在“家”里,通过诉讼解决的案件大幅减少。
“法官来巡回审判点立案、开庭、调解,甚至协助村里在诉前化解纠纷,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为共建‘无讼村居’贡献了很大力量。”流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胡海文表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老峪沟巡回审判点这个化解纠纷矛盾的司法阵地打造成村民法治教育宣传基地,为村民打官司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和服务,让村民有更多的司法获得感。” 昌平区法院副院长邢颖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