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马惠娟正在创作
江南时报讯 缂丝作品《虎啸图》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寒山夕照》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的先河……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惠娟入选。而在此之前,她的作品早已在业界颇具名气。
缂丝,又名刻丝,源于汉魏时期的“缂毛”技艺,唐代时被运用于丝织物,宋代起逐渐从实用品转向观赏品生产,南宋以来,缂丝工艺扎根于江南,延续至今。由于工艺繁复、耗时费工,缂丝被认为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技艺,享有“织中之圣”的美誉。2009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马惠娟和儿子肖锋
出生于1953年的马惠娟,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19岁那年,她被推荐到吴县工艺美术研究所学做缂丝,自此开启她的缂丝事业。经过多年刻苦钻研,马惠娟手艺越发精湛,成为吴县缂丝总厂研究室负责人。2003年,马惠娟从吴县缂丝厂退休,回到家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仍然坚持每天工作8小时。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品,她更加大胆,不断尝试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
一经一纬,梭织刻镂。马惠娟介绍,在进行缂织之前,首先要经过落经线、牵经、上经线等多道工序,然后梳理经面,将经面的松紧调整到适宜的状态。随后缂丝艺人用毛笔将画稿画在经面上,依画面色彩变化配线,用摇纡车将色线缠绕在纡筒上,再利用梭子一丝不苟制作。“手要拨、脚要踩,眼睛还要看,工匠常常好几个小时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缂丝之所以昂贵,跟耗费的时间有关。一件稍大点的作品熟练的工人可能也要两三年才能完成。”
缂丝精细,一旦运梭,不容有差,这对织造者的技巧、艺术水准要求十分之高。马惠娟认为,一幅好的缂丝作品首先在技艺上必须要过关,其次线条和色彩的晕染要过渡自然,具有工艺美感。
“从事缂丝技艺50多年,即使做到现在,我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文化传承是无止境、有根脉的,在有生之年我还会不断经历和尝试,一直坚持做下去。”马惠娟说。
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传承的关键在于人。马惠娟的儿子肖锋也是缂丝技艺的传承者,他在积极探索新的设计和展陈形式,将年轻化的视角融入传统缂丝的行业中来。“我始终认为创新不是脱离传统,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在题材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技艺上寻求突破,以期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肖锋说。
如今,马惠娟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大学刚毕业20多岁的年轻人身影。“我们招收年轻人,希望可以把他们培养出来,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思考,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0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