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22日,广东一女士发文称,男友父亲催婚未果,竟“单方面通知”两人中秋国庆回家结婚,请柬写好了,酒店酒席、婚车司仪等都订好了,光酒水定金就超10万元。她补充说明,由于她和她的男朋友结婚计划一推再推,未来公公已经等不及了。视频中,男方的父亲发语音称,日子定在10月1日,请柬已写好,即将发给亲戚朋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男友父亲放言人不到场就放照片举办仪式。
为什么中国家长喜欢逼婚?
中国文化一贯就是一种注重“相互联系”的“群体本位”文化,用梁漱溟的话说,其核心精神是“人人互以对方为重”,这种社会互动关系不突出每个人作为具有自我意志的独立个体,而是强调重视他人的感受与评价,并据此来调整自己行为的愿望与要求。
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逼婚的父母”大概可算得上是“新三座大山”之一。这些为了让自己子女早日结婚的父母,不仅挖空心思地安排相亲对象、去公园里摆摊一样打探消息(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甚至被Atlas Obscura一书收录为中国的“奇观”之一),甚至为了让子女早点结婚,会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催婚,哪怕天涯海角。
有个女孩,父母为了逼婚,到她公司里坐着不走,她迫于无奈,于是和父母推荐的对象相亲结婚,但一个月后就离婚了。这当然是个悲剧,但让她感到奇怪的是,在她离婚之后,父母反倒也没催她再婚。她很难理解这种逻辑——是不是在父母眼里,一个成熟的女性只有在经历过婚姻(哪怕是失败的婚姻)之后,才算是成了一个正常的、被社会接纳的女性?
▲ 2014年9月27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内人头攒动,父母将子女的征婚信息贴在雨伞上。
▌中国的父母为什么焦虑?
如果从父母的心理着眼,他们这样行事的逻辑其实并不难以索解。很多中国父母身上都遗留着一种传统心态:如果子女没结婚生子,父母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大事尚未完结。有些人病逝前,膝下子女未婚,不免觉得自己尚未尽到责任,大事未了,死不瞑目;相反,儿女完婚,子孙满堂,他们就觉人生再无挂碍,至少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一生使命。
在我老家崇明乡下,所谓“事体下落”,就是指盖房、子女成婚等一系列大事都顺利达成,那被视为一个中年人最轻松自在的阶段,除了安度晚年,就没有什么再需要操心、忧虑的事了。
正因此,很多中国父母潜意识里都有一张“时间表”。但麻烦的是,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不仅在恋爱、婚姻、生子上对精神性的要求大大不同以往,而且更不愿意按部就班地生活,于是,当父母发现自己的“时间表”被完全打乱时,就变得异常焦虑。
除此之外,这种焦虑也来自于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中国社会的网络下,成为异类需要承受巨大压力。我妈虽然曾多次催我们要孩子,但有了一个孙儿后,却坚决反对生二胎,因为她并不是喜欢多子多福,而仅仅是觉得“一个也没有”不好,但已经达到“大家都具备的资格”后,她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还要再生一个。这里的逻辑在于,在她看来,重要的是“至少得先和大家一样”,这样才能被看作是“正常”的而免受闲言碎语议论。由于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从这样的传统社会网络中脱嵌出来,所以很多父母都觉得是自己在承受这些舆论压力——你们是听不见了,我可是天天被人说闲话。
这种焦虑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我们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经历过这样的焦虑:当一件事悬在那儿,老是不能了结的时候,有时甚至觉得不管怎么样,先有个结果——这种结果未必伴随着一切都好起来,但至少有种“暂时告一段落”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催逼其实是在缓解自己身为社区异类的焦虑,只不过将其转移到作为责任人的孩子身上。至于逼婚后,日后会不会离婚,那是将来的事,至少当下心安;然而这其实是相当自私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了。他们错将缓解自己的不安等同于缓解下一代的不安,并且往往是注重“这件事快了结”多过“子女会不会幸福”——当然他们或许也真心觉得“结婚比单着好”,但这还是忽视了子女的独立意志。
▲ 2014年10月,南京江宁一楼盘“婚房售楼处”,为焦虑的家庭提供“买房、装修、结婚”一条龙服务。
▌礼法传统和个人主义的冲突
如果找几个父母谈谈,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就会发现,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极大的让步:晚几年结婚可以,甚至结婚后再离婚也都能忍受,但是不能不结婚——离婚是另一回事,因为他们至少自己尽到了责任。他们不觉得是自己在逼婚,反倒认为是现在的孩子太没有责任心,太让家长操心。这里面的根本问题,倒不是说“不结婚不算成人”,而在于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子女是独立的另一个成年人,他结不结婚是他自己的事,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父母的逼婚在本质上是“人我不分”,也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子女婚后与父母的往来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个人主义氛围浓厚的英美社会,两代人之间往来稀少,往往是因为女婿与岳父母气场不合而疏远;但在中国,往往却是父母以断绝关系来向子女施压,并且这都未必是因为气场不合,而是一听到子女交往的对象在“硬指标”(例如低收入、低学历)上不合他们的心意,还没见面就已经激烈反对。
“逼婚”真的无解吗?
江苏的单身女白领小夏因长辈们催婚倍感压力,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上班。春节7天假期,小夏更是被安排了6场相亲。经诊断,她患上了“节前综合征”。专家表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年轻人应学会自我调节,家长也应充分尊重孩子意愿。
春节是中国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然而,由于亲友长辈对年轻人婚恋问题的关心,让不少未婚青年倍感压力。每逢佳节就逼婚,成了一再上演的传统节目。
据南都民调中心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未婚青年婚恋观与婚俗观调查报告》,超四成未婚受访者认为单身自由无约束,近半数单身受访者迫切想脱单,父母亲友频繁催婚是“单身压力”的重要来源。
父母们的逼婚不只是挂在嘴上,还常常亲自付诸行动,公园里的相亲角不时引发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广州天河公园相亲角挤满了为孩子操心的家长。家长帮忙物色对象,安排相亲,但大多数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简历被放在相亲角上。
如此“逼婚”真的无解吗?或许不见得。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自然规律。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成人的父母们,当然渴望儿女们有个好归宿。处于婚嫁年龄的年轻人,也没有谁是真正不愿意嫁娶的,只是由于诸多原因,一时没能找到意中人而已。
父母与儿女的目标本是高度一致的,之所以上演“逼婚”大战,大抵可归之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充满遐想的年轻人,难免带有理想化浪漫化色彩,不愿随意将就,而作为过来人的父母们则大多立足于现实考虑,常常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以现代的眼光审视,结婚和不结婚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完全应该由当事人自主抉择。但无论是出于传统观念的思维,还是周围亲朋的压力,抑或是为子女的现实幸福考虑,父母们都会竭尽全力地督促子女解决终身大事。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被父母逼婚的经历,那种群起围攻、哭笑不得的滋味的确不好受!
作为一个曾经的“受害者”,我不支持如此“逼婚”,也不赞同对其进行上纲上线的批判,说什么这是传统观念中家长权威的体现,严重侵犯年轻人的自由和独立平等的人格地位等等。且不说在放眼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今日社会,所谓的家长权威已经所剩无几,即便父母真的“威逼”一下子女,也犯不着抬到侵犯自由和人格的高度。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连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关爱都要打上这种可怕的烙印,岂非冷血动物乎?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说法不仅玷污了父母对儿女的至诚之爱,还于事无补,只能加剧甚至激化矛盾。
遭遇逼婚固然令人心烦无奈,但也需要抱着理解和感恩之心进行换位思考。转换一下角度,或许就会发现逼婚背后蕴含着的浓郁关爱,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吗?简历被爸妈拿去相亲角,年轻人无需暴怒也不必麻木。一念之转,或许与父母的沟通就会容易很多,有利于齐心协力更好地解决终身大事,何乐不为呢?
当然,年轻人之所以排斥逼婚,父母也要适当反躬自问。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如果与父母在一个互相沟通、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他们也是能够接受相亲这一交友方式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父母们也得好好注意方式方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3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