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与疾病赛跑 为生命护航
分秒必争!济南120急救车24小时飞驰在路上
120院前急救车组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转运。(本报记者张有水摄)
对于每天“与死神赛跑”的急救工作人员来说,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
冬季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高发期,受疫情影响,我市120院前急救车组的工作量早已超过平时的几倍。急救电话一旦响起,电话那头是对生命的托付,电话这头是急救车的一刻不停歇。接到任务立即出发,以最快速度到达患者身边,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完成抢救、转运,为后面的救治争取时间,这是院前急救车组人员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工作。
分秒必争,24小时连轴运转
“一位老人持续发烧10天,出现胸闷、呼吸困难……”12月29日9时32分,济南市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里的呼叫电话再次响起,刚刚出任务回来的车组人员周林浩、张新安、张克顾不上休息,马上又进入到“战斗状态”。
120警笛声急促响起,急救车一路飞驰赶往患者住处。到达后,急救车组医生周林浩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看着老人状态还算平稳,周林浩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下来。他一边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一边给老人测血压……15分钟后,周林浩和车组的护士张新安一起,用轮椅将老人从楼上抬下来。
一些患者居住在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转运的这段路程往往让急救车组人员很揪心。“有的患者不能坐,必须用担架,这时候我们3个人就一起上,2个抬头部方向,1个抬脚的方向,尽量保持平稳,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转运到救护车上。”周林浩说。
“12月29日从8点多接班到现在,2个小时的时间,出了3次任务。”急救车组的护士张新安说,目前我们一个班次是24小时,每天能出十几次任务。由于急救需求多,车组人员即使处于生病状态,也依然坚持上岗。“有时候实在没有力气了,抬担架的时候真的是咬着牙坚持。”周林浩说。
对于急救车组人员来说,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不管何时何地,收到任务立即出发是使命,更是长期工作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有时候刚开始吃饭,来任务了,扔下饭碗就往车上跑。”周林浩说,一顿饭分三四次吃完是常有的事。
一秒关乎生死,一瞬担负生命,面对高负荷工作,每位急救车组人员顶住压力,每天都在拼尽全力抢救每一位患者。
火速集结,援助力量迅速到位
为了缓解院前急救车组工作的压力,近日,山东健康集团、各大医疗机构集结119名医护人员,充实到急救医生、护士队伍中来,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济南支队集结83名消防员用于充实急救车司机团队。他们火速组成临时急救车组,第一时间投入到急救工作中。
“第一天晚上8点多接到通知,第二天马上赶到驻点进行紧急培训,当天晚上就上岗了。”山东健康集团肥城医院副主任医师郭广海说。与郭广海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同事——主管护师袁金,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组成了临时搭档。
“从12月20日开始,我们集结了3批消防员共83人。”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济南支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站长助理张家龙说,“我们来的消防员都是开消防车的司机,平时也参与救援工作,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来到这里后,经过培训,熟悉急救车辆、担架车使用,再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后就上岗了。”作为领队,每天除了操心急救工作,张家龙还时刻牵挂着大家的安全,常常提醒消防队员注意行车安全、医疗安全,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他人。
张德超是第一批被派来支援的消防员,12月29日这天,他与郭广海、袁金分到一个车组,一起投入到急救工作中。“这里的任务很密集,有时候前一个任务回来车还没熄火,下一个任务就来了。”张德超说。
使命在肩,最快最安全转运患者
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脚步一刻不停,把午饭吃成了宵夜……这就是急救车组人员的日常。大家黑白班来回倒,工作时间远超平时,每个在岗人员的精神都高度集中,没有丝毫懈怠。
每次急救车出发后,郭广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一步与患者或家属电话沟通病情,第二件事是尽快用手机地图寻找距离患者最近的医院,以保证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救治。“有时候附近医院处于满员状态,我们会继续找其他医院,直到将病人安顿好……”周林浩说。
52岁的外科医生房勇在执行一次夜间任务时,接到一名心衰患者,由于患者憋喘无法平卧,不能用担架平抬下楼,其家属身体状况不佳,心脏还安装了支架,无法协助转运。时间就是生命,房勇对病人进行了简单检查和问诊后,在同组护士刘入宵的帮助下,慢慢将病人从床上拉起来,主动弯下腰,强忍着身体的疲惫,硬是将患者从楼上一口气背到救护车门口,放下患者后,房勇头上身上全是汗水,心跳也随之加快。
连日来,凌晨3点睡觉已成为张家龙的常态,“我发现,一般情况下,凌晨3点左右任务没那么密集,这时候我才敢去眯一会儿。”张家龙说。 (本报记者赵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12: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