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办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法治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作为论坛的重要分议题之一,来自联合国、巴西、巴基斯坦、南非以及全国各地司法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26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法治如何更好服务绿色转型深入交流。
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他指出,面对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三重地球危机,环境司法的挑战日益复杂,迫切需要各国法院从更高维度、更宽视角推进司法协同与制度整合。
“这三重危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交织、相互影响。”在本杰明看来,污染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环境问题的边界不再清晰,要求法院既要精准识别专业议题,也要综合把握系统性风险,“全局视角”因此成为环境司法不可或缺的基础。
在全球环境法治探索中,本杰明高度评价了中国法院的系统性改革。他指出,中国通过设立环境资源法庭、推行“三合一”审判机制等举措,率先打破司法领域的类型分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一体化裁判机制,“不仅有了框架式法律体系,更实现了真正的落地运行”。
本杰明进一步提出,环境问题的边界,远不止于行政区划或司法辖区,而是天然带有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这要求法官跳出固有辖区,面向流域、山脉、湿地等“生态单元”开展更高层级的司法协同,“我们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空间连续性,这也是构建跨辖区司法合作机制的出发点。”
在他看来,这种超越管辖边界的审判思维,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已有所实践。例如,围绕黄河、长江、青藏高原等区域,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专项立法,同时建立了跨区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在最高法层面设有专门环境司法机构的国家,令人印象深刻。”
谈及未来环境法的发展路径,本杰明强调,应当从制度和理念两个层面同时发力。“整合,是全局视角的内核。”他指出,传统的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仍是环境法的重要基石,而以自然为优先的“疑罪从自然”原则等新兴理念,也应在实践中得到更多探索和落实。
“生态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原则。”在本杰明看来,这一概念不仅承载着价值引领,也为环境法治体系构建提供了统领性方向。“生态与文明并列,意味着文明的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生态文明的司法使命,就是守护这一底线。”
“我们的文明取决于生态,取决于自然。”他最后说,我们要实施最强有力的体系,最严格的法治,我们要坚持刑事民事行政法的原则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司法非常强大,确保不会有侵害自然的犯罪行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方勇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7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