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5日,“和合共生,文明互鉴”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外嘉宾认为,亚洲各地的文化遗产,既是亚洲悠久历史的珍贵见证,也是维系亚洲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值得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守护、世代传承。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键在人。物质文化遗产会在恒久时间里逐渐消磨,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明结晶,在不断更新保护手段的同时要坚持保持文物的原貌,坚持保护为主,修复为辅,才能最大限度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保护者,比如最简单最普通的不在古城墙上涂鸦刻字,其实就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应该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在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依靠口口相传和亲身示范来完成的,因此,要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就必须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单单属于某一群体的任务,广大群众对此都应该具备主人翁意识,广泛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去。
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高效开展文化遗产传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在利用多种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比如通过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手段进行数字化采集,可以大大减少在研究时对文物本体的接触次数;利用VR、AR等技术,人们可以在不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观察、“触摸”、开展研究。互联网+技术正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数字技术的运用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遗产需要聚光灯。文化遗产蕴含着极大的价值与意义,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丰富的精神财富。如今信息传播手段多种多样,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价值也随之被宣传开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纪录片广受好评,各类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物相关的短视频也传播甚广,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致辞中所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让人民在亲眼欣赏和亲身游历中感知历史、认同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和学习历史,更是为了人类对于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追求。下大力气保护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繁荣,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最好方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雪丽(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王舒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8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