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24 13:1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长城的最大作用是让游牧民族失去马匹!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或许你会觉得这说法有些出乎意料,但事实上,长城的最大意义正是通过让游牧民族无法维持骑马的能力,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机动性。一旦失去马匹,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和农耕民族就变得没有太大区别。别忘了,游牧民族的力量往往与马匹紧密相连,失去了马,就没有了以前那种灵活和优势。你若不信,不妨看看内蒙古、东北和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他们的身高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北方人和游牧民族的人高马大,实际上差异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显著。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长城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长城的历史来源开始说起。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曾经有位朋友问我,既然我们的祖先主要是农耕民族,为什么总是向山区扩张?去山里种地真的是合理的吗?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们的民族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期的农耕文明让我们逐渐摆脱了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走上了更加稳定的农业道路。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最初,我们的生活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耕作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够种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粮食,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例如,张三希望能多吃点,李四想要娶个更年轻的小媳妇,刘五则希望能盖个大点的新房子。随着生存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种贪婪的欲望推动了农耕民族的扩张。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于是,农耕民族开始向外扩展土地,逐渐从黄河流域蔓延到四面八方。北方的拓展,一直延伸到冀北地区,然后逐渐停止,秦汉时期也没有再进一步向北发展。那么,为什么北方没有再扩展呢?许多人将原因归结为“400毫米降水线”。人们认为,超过这个降水量的地方,农耕民族难以维持生计,土地不适合耕种。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实际上,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冀北、冀中、晋北、陕北这些地方,即使在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区域,农耕也并不顺利。秦汉时期的历史就告诉我们,冀北地区在400毫米降水线内,也是耕作艰难的,那里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既然如此,为什么农耕民族还要去扩展到这些地方?原因其实很简单——马的需求。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按理来说,农耕民族只需扩展到冀中一带就足够了。冀北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降水量也小,但由于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农耕民族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与他们斗争。游牧民族可以通过畜牧生存,他们的生存能力强,但在气候变化时,便会开始南下侵袭农耕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的抗灾能力相对较差,面对严寒时,牲畜大量死亡,导致游牧民族开始劫掠农耕民族的资源。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然而,农耕民族没有马匹!冀北的土地适合耕作,但并不适合养马。河北人至今仍保持吃驴肉的传统,但马匹的养殖在这个地区并不普遍。农耕民族向来注重务实,他们主要养牛、羊、猪等动物,因为这些动物能带来实际的收益,而马的价值却不大。马匹主要用于骑乘,且在古代的低流动性环境下,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养马。马匹的维护成本高,而且用途单一,和养牛羊相比并不划算。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没有马的帮助,农耕民族的机动性就大大降低,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根本无法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长城来切断游牧民族的骑马能力。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防守,也是为了隔绝游牧民族的机动性。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长城该修在哪里?虽然冀北的土地不适合耕作,但在战略上,农耕民族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一地区。长城的建设需要依山而建,利用地形优势来更好地防御敌人。正因如此,长城的修建位置大致定在燕山一带,确保可以有效隔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样,农耕民族就能够在长城的保护下,逐步站稳脚跟。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总而言之,长城的存在,最大作用是通过让游牧民族失去马匹,减缓他们的机动性和侵扰能力。与此同时,长城也为农耕民族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为边疆防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线,更是一座分隔不同文明的重要屏障,它在历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古代一直坚持修长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4 2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游牧民族屡屡南下侵犯,经济发达的宋朝为何不修长城防御?
长城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一种大型军事工事。由于长城的重要作用,各王朝都非常重视修长城,甚至把修长城列为头等大事。不过有趣的是,作为受游牧民族侵扰最严重的王朝之一的
2023-05-10 17:31:00
长城在战争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来之后作用都不打,那么真的是这样吗?长城是为了抵挡游牧民族而修建的,而这些游牧民族要么就是消亡了,要么就是去到了欧洲,正式因为这样,美国专家才会得出了一个长城害惨了欧洲的结论
2023-05-06 12:22:00
在险峻的山顶和偏远的荒野都有长城,有意义吗?别小看古人的智慧
...高山上,还有一些修建在偏远的荒野,而且长城这么长,游牧民族要是真想进攻,找一处偏僻的地方就能毁坏长城,长驱而入,并且在这些人迹罕至,人烟稀少的地方修建长城,所需的资源成倍增加
2024-08-21 16:39:00
唐朝皇帝是因为不重视长城而没有修建吗
...也为时已晚。我国自西周时期起,就开始修筑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秦、赵、燕等国修筑长城。就连深处中原腹地的齐、楚、韩、魏、中山等国,也
2023-05-06 12:35:00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是不是修错了
...骑兵作战军队,这就限定了秦军无法深入大漠,对匈奴等游牧民族完成比较彻底的打击。而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行动迅速,机动性强。如果没有长城的阻隔,
2024-06-11 16:58:00
古代王朝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修长城
...秦、赵、燕三国在其北部修建的长城,则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也是后世修建长城的主要原因。齐长城遗址。图源:图虫创意02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国力日渐强
2024-04-16 18:33:00
灭了北宋的大金,为何要修长城抗击游牧民族
...能保持下去。猛安谋克 北方民族,主要指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金朝入主中原后,和草原确立了册封羁縻关系。此外,金朝每三年就要大规模出塞,趁北方贫穷或早春青黄不接之时,剿杀草原
2024-07-14 19:07:00
北方诸侯修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方楚国为何也修长城
...绝不是那堵墙,他是一整个防御体系最重要的支撑,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一个粮食充足的,由意志坚定的士兵守卫的烽火台,要塞,是他们的技术力量和战术无法夺取的,这些钉子嵌在游牧掠夺大军
2024-06-29 21:47:00
秦始皇北伐胜利后还要修筑长城,修建长城的两个原因
...邻西戎,自建国之初就时常与义渠、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政权发生争斗。春秋时期,秦穆公就曾大破西戎,得十二城,国土面积增加了千里之多,称霸一时。战国时期,西戎中最强大的一支
2023-02-15 21: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