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长城的最大作用是让游牧民族失去马匹!
或许你会觉得这说法有些出乎意料,但事实上,长城的最大意义正是通过让游牧民族无法维持骑马的能力,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机动性。一旦失去马匹,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和农耕民族就变得没有太大区别。别忘了,游牧民族的力量往往与马匹紧密相连,失去了马,就没有了以前那种灵活和优势。你若不信,不妨看看内蒙古、东北和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的人们,他们的身高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北方人和游牧民族的人高马大,实际上差异也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显著。
当然,长城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长城的历史来源开始说起。
曾经有位朋友问我,既然我们的祖先主要是农耕民族,为什么总是向山区扩张?去山里种地真的是合理的吗?我当时就告诉他,我们的民族最初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期的农耕文明让我们逐渐摆脱了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走上了更加稳定的农业道路。
最初,我们的生活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耕作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够种植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粮食,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例如,张三希望能多吃点,李四想要娶个更年轻的小媳妇,刘五则希望能盖个大点的新房子。随着生存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种贪婪的欲望推动了农耕民族的扩张。
于是,农耕民族开始向外扩展土地,逐渐从黄河流域蔓延到四面八方。北方的拓展,一直延伸到冀北地区,然后逐渐停止,秦汉时期也没有再进一步向北发展。那么,为什么北方没有再扩展呢?许多人将原因归结为“400毫米降水线”。人们认为,超过这个降水量的地方,农耕民族难以维持生计,土地不适合耕种。
实际上,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冀北、冀中、晋北、陕北这些地方,即使在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区域,农耕也并不顺利。秦汉时期的历史就告诉我们,冀北地区在400毫米降水线内,也是耕作艰难的,那里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既然如此,为什么农耕民族还要去扩展到这些地方?原因其实很简单——马的需求。
按理来说,农耕民族只需扩展到冀中一带就足够了。冀北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降水量也小,但由于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农耕民族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与他们斗争。游牧民族可以通过畜牧生存,他们的生存能力强,但在气候变化时,便会开始南下侵袭农耕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的抗灾能力相对较差,面对严寒时,牲畜大量死亡,导致游牧民族开始劫掠农耕民族的资源。
然而,农耕民族没有马匹!冀北的土地适合耕作,但并不适合养马。河北人至今仍保持吃驴肉的传统,但马匹的养殖在这个地区并不普遍。农耕民族向来注重务实,他们主要养牛、羊、猪等动物,因为这些动物能带来实际的收益,而马的价值却不大。马匹主要用于骑乘,且在古代的低流动性环境下,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养马。马匹的维护成本高,而且用途单一,和养牛羊相比并不划算。
如果没有马的帮助,农耕民族的机动性就大大降低,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扰,根本无法抵抗。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长城来切断游牧民族的骑马能力。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防守,也是为了隔绝游牧民族的机动性。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长城该修在哪里?虽然冀北的土地不适合耕作,但在战略上,农耕民族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一地区。长城的建设需要依山而建,利用地形优势来更好地防御敌人。正因如此,长城的修建位置大致定在燕山一带,确保可以有效隔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样,农耕民族就能够在长城的保护下,逐步站稳脚跟。
总而言之,长城的存在,最大作用是通过让游牧民族失去马匹,减缓他们的机动性和侵扰能力。与此同时,长城也为农耕民族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为边疆防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长城不仅仅是军事防线,更是一座分隔不同文明的重要屏障,它在历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4 2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