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22 15: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朱安

朱安,鲁迅先生的原配妻子,晚年时常想念鲁迅的爱人许广平,和他的独子周海婴。

她一生没有选项,临终前曾流泪倾诉一个心愿:生不能与大先生相伴,望死后能在大先生墓旁安息。

可她的最后愿望也落了空,在1947年6月29日凌晨病逝时,身边空无一人,走得凄凉,孤苦。

她死后,被葬于西直门外保福寺处,连墓碑都没有留下,如同她生前不曾在鲁迅先生的生命里,留下一丝痕迹。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朱安

上个世纪70年代,时代的风云变幻,大清尚未覆灭。

1878年,被江河湖海拥抱的绍兴城,虽处于清末的动荡局势中,却也不失繁华。

6月,这座城微热又温润,市面上更是人声鼎沸,一派熙攘,当地一户朱姓人家也迎来喜讯,一个小女婴在双亲的期盼中呱呱落地。

朱父经商,不愁温饱,为女儿取名为“安”。旧社会里的女子不图有所作为,一生能够安稳度日便可。

女婴的人生轨迹,似乎打那一刻起已然清晰:待花样年华选择一户条件相仿的人家,照顾丈夫,生儿育女,直至白发苍苍,与世辞别。

为此,朱安自幼学习女红、礼仪、烹饪,并在四、五岁时裹小脚,在疼痛哭喊中听着母亲的教诲,以“三寸金莲”步入编排好的人生模板,于桃李年华出落成了一位贤良淑德、性格温顺的女子。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朱安

彼时,朱安也希望自己能够嫁予好郎君,生下可爱的孩子,在柴米油盐中安然度过一生。

若能如此,她的人生倒也安稳,并且她的一生将会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没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

可偏偏,她所嫁的男人名为鲁迅,一个与她守旧思想截然相反的大文豪,引领无数国人冲破压迫与束缚的思想先驱者,就连改天换日的一代伟人都曾明确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被传统模板精心打造的朱安,注定与鲁迅先生格格不入,两人的婚姻是一潭死水,任凭她一生苦盼,也无法在先生心里泛起一丝涟漪。

虽一辈子都不曾讨得先生半日欢心,可她对他的讨好,从嫁给他以前便开始了。

那年是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新历1906年,她在旧式婚礼的繁琐仪式下,被精致梳妆打扮,身穿红色新衣裳,以最美的姿态,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上了花轿。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

此前,她听闻周家的这位长子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位有志青年,师从江南水师学堂,积极求学,思想新颖。可惜他祖父入朝为官时犯了糊涂,被抓捕入狱导致家族没落。

按照周家的经济情况,朱安与他也算良配。

这桩婚姻经双方长辈的安排,自1899便有了眉目。当时鲁迅虽不满包办婚姻,却因孝心没有拒绝,只是向朱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朱安放脚;二是送她上学。

朱安只是旧社会束缚下的弱女子,她无力抗争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也不敢违背家中安排,且她已经成为那个群体中的一份子,早已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谨记心上。

成婚之日,为讨鲁迅喜欢,她选择了一双严重不符合小脚尺码的大鞋,往里面塞了很多棉花,不想她下花轿时绣花鞋落地,当即在新郎面前露出一双小脚。

鲁迅的脸上看不出悲喜,他对这桩婚姻原本就没有期待,当下心中兴许更多的是沉闷与无奈。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

大伙见状,手忙脚乱地帮新娘把鞋穿上,鲁迅也透过慌忙的人群,瞥见了新娘的模样:

她粉饰过的脸庞仍透着黄,额头宽且微秃,下巴尖长,嘴唇略大而薄,身体瘦小干瘪,烘托得脑袋更大,整个人看上去找不到妙龄女子该有的美感。

新婚之夜,朱安的盖头迟迟未被掀开,烛火摇曳如水纹,她比滴落的蜡泪还酸涩无力。

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一直按照社会与家庭标准将自己塑造成贤妻良母,可她嫁入周家后,这两种角色皆成了奢盼。

鲁迅对她冷若冰霜,沉默无言,永远与她保持不可触碰的距离,书房成了他逃避妻子的地方,且成婚后的第三天,他又转去了日本。

此前,他在日本东京留学,25岁那年被家里频繁来信催促回国,说是家中老母生了病。

他一听心急如焚,搁置学业,兜着一路风尘赶回了家乡,未想这是一场骗局,目的是让他与朱安成婚。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

鲁迅深知朱安的无辜,可他痛恨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对这位旧式女子无法产生丝毫爱意,娶她,就像是深知清王朝气数已尽,却不得不考虑形势,安装一条假辫子。

他不止一次对好友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朱安痴情,仍是盼他归来的妻子,幻想先生完成学业后,经过与她朝夕相处,总会慢慢对她产生感情。且她坚信自己的深情,有朝一日可融化他的冰冷。

盼着过了一日又一日,鲁迅终于在宣统元年(1909年)8月回国,朱安见他已渐退文弱之气,棱角更为分明,眉宇之间流露着凌云之志,又保留又一抹才子的傲然与坚毅……为他深感欣喜。

然而他的变化挺大,保留得最好的,却仍是对她的疏离与冷淡。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大部分时间,鲁迅都睡在书房,想必他也同情朱安,但无法接受她融入自己的生命。

他曾想过要与她离婚,可当时离婚对女性的名声不利,他不爱她,却也不会做出伤害她的行为,在这桩有名无实的婚姻,令双方都痛苦。

据鲁迅母亲回忆,儿子与儿媳完婚后,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他们从不争吵,也很少说话,任凭长辈各种劝说也不管用,更别提孕育子女。

朱安是典型的传统女子,即便丈夫经常在任教的学校里过夜,难得回家也是睡在书房,也从不愿多看她一眼,更不会碰她一下,她也痴心枯守着周家,打理上下,不愿改嫁。

1919年11月,周家入京定居,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院子成了鲁迅的新家,朱安也以周树人原配的身份在那居住,固执地守着孤苦的婚姻,拼命在这场独角戏里寻找妻子的身份。

“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朱安识字不多,对于《女儿经》等宣扬女德的文化倒是熟记于心。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母亲

她如同长期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纵使某天重获自由,也失去了拥抱天空的能力和想法,那道枷锁成了她的安全绳。

朱安所求不多,每天为丈夫洗衣做饭、端茶送水、缝缝补补便足矣,这也是她所理解的爱与婚姻,可她并不明白,先生从不想要这些。

这样的朱安,在鲁迅眼里是迂腐的,那份深情于他而言是阴云笼罩,朱安生病,他漠不关心;他自己生病,也不求朱安照顾。唯有朱安每月问他要生活费,他才走流程式地同她说上几句话。

寥寥数语,于朱安而言,仿佛珍宝,竟让她在沉寂的夜晚令她念起时,得一些安慰。

她十分温顺,不怨不悔,不吵不闹,活成了一尊望夫石,在时代的漩涡里守着丈夫远远的背影,无声咀嚼疼痛与苦辣。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兴许她想,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是好的,先生是人中龙凤,受世人敬仰,她能在他身边付出爱,也是上天的一种恩赐。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

为让丈夫多看自己一眼,朱安也尝试过改变,那会鲁迅还没有和弟弟周作人决裂,他们曾在北平一起生活过一段时日。某日朱安一如既往地躲在后屋,周作人去问候她:“大嫂,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

朱安抿嘴微笑,不知如何作答,她是先生不喜欢却扔不掉的旧物,想必不愿她在世人眼中与他有任何关系。

未了,她想了想,说道:“作人,你教我认些字吧。”

周作人看她也非像大哥所说的那般冥顽不化,欣然同意:“你愿追求进步,我当全力帮助。”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朱安有意识字,亦是在男尊女卑观念影响下、嫁夫随夫的思绪使然,但她肯跨出这一步总归是好事。

那段时光,也为她苦闷的生活,注入了一些生动。

然而,朱安的这一步仍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遥望丈夫的背影依然远如隔世,1923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因矛盾无法化解而分家。

他从不影响朱安的选择,便问她,要继续留在北平和作人居住,还是回绍兴娘家?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与家人

他不想带走她,朱安早已了然,那一刻内心却仍揪痛。

她深爱鲁迅,也不愿回娘家成为他人眼中的弃妇,坚决要跟他走,希望他不要丢掉她这件旧物。

不久后,周老太太也随大儿子居住,朱安也正好继续照顾老人,于她而言最幸福的是,为母子俩洗手作羹汤。可也是在那一年,许广平考进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许广平的出现,让时常不回家的鲁迅,回家的次数愈发少得可怜。

许广平是与朱安截然不同的烟火,留着短发,个子娇小,自信灵动,能够与鲁迅先生精神交流,彼此一个眼神便能触摸对方的灵魂。

鲁迅为沉闷的婚姻里也压抑已久,许广平的青春活力,明媚热烈,让他冷酷的眼眉渐渐温柔,那是朱安从不曾见过的模样。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许广平

朱安心似苦海,面对许广平后来的大胆造访,她曾试图维护自己苍白无力的妻子名分,可当她枯萎暗淡的岁月对上这个女孩晨露般的眼眸,徒剩狼藉收场。

爱是两情相悦,朱安虽未见过什么世面,却也尝尽了人间悲欢冷暖,只能默默咽下一切,说不出一句怨言。

毕竟,抱怨与委屈的话也需要有资格,才能倾吐出口。

1927年1月,她的丈夫周树人与许广平在广州白云路租房同居,两人于10月在上海正式同居,近2年后,他们的孩子在上海出生,即周海婴。

彼时,朱安更是无法融入鲁迅的生活,作为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只能在他的世界里活成局外人。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许广平、朱安

她无从选择,也早已对枯井般的生活习以为常,只能大度接纳许广平和周海婴,对他们爱屋及乌。

且她嫁给鲁迅后,如同漂流在茫茫海上的浮萍,就连在情敌面前,都将自己放低成了讨好奉承的姿态。

许广平也很同情这位旧社会女子,深知自己若是和鲁迅登记结婚,等于击破朱安立足于世间的一点希望,也许她在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中,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鲁迅原配”这个虚名,是导致朱安孤苦一辈子的悲哀所在,却也是她仅存的寄托。

她一无所有,那道封建的枷锁,变成了她生命里的呼吸。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朱安(左)

实际上,鲁迅曾提议与她变成另一种关系,让年长自己3岁的她当自己的姐姐,可为她置办嫁妆,送她改嫁。

对此,朱安强烈排斥,坚决表示:“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

鲁迅无可奈何,不愿与朱安多费口舌,也不肯像描述闰土、孔乙己那般,为她着一点笔墨,仿佛这个人不曾存在于他的生命里。

某次,母亲曾问她朱安是哪里不好,他回答:“不是什么不好,而是谈不来,和她谈话无趣、无味、不如不谈。”

对于这桩婚姻,鲁迅从一开始就深感无力。婚后面对朱安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亦无法扭转。而作为从内到外都很革新的思想家,鲁迅也不可能与朱安生育一儿半女,让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母与朱安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继续与周老太太相依为命,周作人每月会给她们一些钱。后来周老太太也离开了人世,朱安因先生与这个弟弟不合,拒绝了他的接济。

此前,她在鲁迅心中没有一席之地。此后,她在动荡变换的时局中难以生存,日子过得落魄贫寒。

尽管她获得了许广平与鲁迅友人的接济,却仍在不断上涨的物价与乱世中,一天只吃得上两顿饭,伙食主要是小米面窝窝头或稀如汤水般的粥,配自己腌制的老腌菜。

社会进步人士得知她是鲁迅遗孀,曾想援助她,但她谢绝了别人的馈赠。她在婚姻里早已一败涂地,但在人格上,她一直极力保存尊严,不愿苟且成乞讨者。

她虽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落后封闭,却不失骨气,若她所嫁之人不是鲁迅,也不至于一生昏暗悲凉,未能善终。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晚年,曾有鲁迅的学生特意登门嘱咐她:“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朱安的心,可她早已了然自己是鲁迅先生唯一无法扔掉的旧物,面对眼前慷慨激昂的学生,她唯有沉静回答:“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

也许那一刻她已了然,自己不该沦为空望一生,沦为旧社会愚昧礼教下的牺牲品。可那份深情已经融进她的血液,此生此世,如她所言,无论生死都属于周家,都是鲁迅先生的一件遗物。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与许广平

自打她出嫁前往绣花鞋里塞棉花时起,便默然接受了命运安排给自己的一切,无论多苦她都庄重地咽下。

她曾觉得自己是一只蜗牛,虽爬得很慢,可总有一天会从墙底爬到墙顶。可最终蜗牛没有力气了,直到鲁迅先生去世,她都无法触及那颗心。

她也始终记得,鲁迅曾对她说的:“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这大抵是她听他对自己所说过的,最温柔的话语了。

为了安家,她不曾辜负周家分毫,也渐渐将许广平视为姐妹,将周海婴视为自己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寻找鲁迅的影子。

临终前,她立下遗嘱,将所有遗产都送给周海婴。

鲁迅先生一生正直清贫,他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珠宝,只有一处房子和一些书稿。可这些都是朱安生前小心为大先生保管的珍宝,其中不仅有先生的心血,还有她不曾褪色的真情。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鲁迅

然即便如此,周海婴却不承认朱安是自己的母亲,对她的称呼一直都是“朱安女士”。

其实,周海婴与朱安的关系非常融洽,在他成长的路上,也时常收到朱安的来信鼓励,他认为朱安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长辈。

只是他无法将封建思想顽固的朱安当作自己的母亲,这让他感觉违背了自己接受到的新式教育和伦理道德。

同时,他比较厌恶周作人叔叔,因叔叔也有着不可教化的封建思想,认为许广平是未被娶进周家大门的“小房”,朱安才是鲁迅名正言顺的妻。

朱安:曾卑微讨好情敌,为让丈夫不厌恶,小脚的她请教小叔学识字

朱安面对许广平母子的尊重,解读为他们是对自己生疏客气,就像她倾尽一生,也只能站在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方向,伸长了脖子也够不到他。

她耗尽了力气,也无法融入那温馨的一家三口中,喘一口气。

晚年时期,不知朱安何时学会了抽烟袋,那一口又一口,吐着的是她沉默与悲凉,也成了她凄楚人生里的最后一丝慰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2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末期出身书香门第的女人很不幸,不能上新学堂读书还裹着小脚
...她们丢在家里,另外在大城市另组家庭。命不好的,就像朱安那样一辈子被丈夫冷落,连个孩子都没有。像朱安这样的结发妻还不算是最惨的,因为最少她嫁了人,有人养活她。最惨的是鲁迅和周作
2023-04-19 18:23:00
民国丑妻朱安老照片:独守空房42年,临终前留下一句著名遗言!
...。这个可怜凄楚的女人就是民国文豪鲁迅先生的原配发妻朱安,说起她和丈夫鲁迅的婚配,可谓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当年鲁迅在日本留学读研,其母亲为了将儿子留在身边,于是私自做主为他定下了
2024-09-26 21:59:00
那些成不了张幼仪的女人,后来怎么样了?
...做一个弃妇是身心俱疲的。《伤逝》剧照。鲁迅倒没有给朱安下休书,从绍兴到北京,始终有一间房划给“妻子”,但是划得很彻底,从不进房间,也不搭话。这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让朱安觉得自
2023-11-23 08:13:00
丈夫移情别恋,妻子反对无果,后来丈夫回家避难,妻子毫不动容
...是敌不过岁月的蹉跎。一、落魄乡绅与地主千金,还是“小脚与西服”郁达夫与孙荃是典型的旧式婚姻,不同的是,二人之间尚且有过爱情。孙荃原名兰坡,1897年出生在富阳县一个地主家庭,
2024-08-31 14:01:00
愿意为你花钱,却从不过问你3件事的男人,其实并不爱你
...钱,也不是真心。01第一、从不过问你的情绪最近在读《朱安传》,讲述了鲁迅与第一任妻子朱安的故事。两人的婚姻,属于传统封建社会的包办制婚姻,鲁迅对朱安并没有什么感情,还是在母亲
2023-07-21 21:37:00
...她为亲人撑起一片天。她就是绥江县南岸镇胜利村19组的朱安强,一个坚强的女人。勤劳、善良、坚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朱安强和夏思成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1960年出生的朱安强在3岁
2023-03-19 00:17:00
鲁迅后人今何在?儿子当高官,远房亲戚是明星,如今家喻户晓
...一个裹小脚的女人,因为是封建包办婚姻下的产物,妻子朱安是鲁迅最不喜欢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他曾经把朱安当作母亲送给他的礼品,作为一个孝顺孩子,他也只能接受全然。他虽然踏入婚姻,但
2025-03-02 22:58:00
过来人的感悟:离婚,其实是为了幸福
...能还会嘲讽,冷眼旁观。文学家鲁迅听从了父母之命,和朱安成亲。可是他们根本就不一样,没办法生活在一起。鲁迅为了逃避,不愿意回家,把朱安一个人晾在那里。后来,他和学生许广平结婚,
2023-07-17 06:01:00
三生三世枕上书:帝君隐藏最深的情敌,连帝君都被他玩得团团转
...女,当然也吸引了不少爱慕者,这些人如果全都算做帝君情敌的话,得数很久。这些人之中,有的胆子比较大,一上来就直接求婚,比如仓夷神君;有的比较含蓄,只能借学习之余约凤九出去,比如
2023-05-20 18: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