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十堰广电讯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十堰广播电视台系列报道《走读水源地·我家就在汉江边》,今天走进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看看这里的村民们如何践行“两山”理念,做足山水文章,推动乡村振兴。
冬日暖阳下,堵河之畔的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青山绿水环绕,宛如一幅水墨丹青。一阵阵动人的歌声悠然回旋,令人陶醉。
市民薛云华触景生情,在这里情不自禁唱起《多情的土地》。她觉得和煦的阳光和青山绿水的美景与这首歌很契合。
方滩乡地处张湾区西北部,堵河绕村而过,由此汇入汉江。在薛云华的眼中,这些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她今年第五次来到方滩乡,她感觉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一样,春季有金黄的油菜花,冬季层林尽染美如画,在山边民宿欣赏美景,让人感觉非常舒适、放松。
如今,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好似仙境般的十里画廊方滩,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滩,2011年南水北调易地扶贫搬迁,当地渔民洗脚上岸,搬到了这个美丽的新集镇。
方滩村村民、清漂员李崇合说,禁捕之初,离开水上生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小生活在河边,心中对水有很深的感情。
因为要保护水源,村里成立了一支“云水方滩”清漂队,从小捕鱼为生的李崇合第一个报名参加。回到熟悉的区域,清漂工作让他充满干劲。
如今的他每天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捞。每逢周末、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漫步河滨栈道,称赞山水美景,让他倍感自豪。
守护这山水一色的美景,不止是7名清漂队的工作,也是方滩村村民们的日常。
村民程小溪说,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大家守护这一库碧水也是为了家乡更美丽。
环境美了,如何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村里决定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吃住消费,但刚开始,大家却不敢尝试。
村党支部书记曹斌介绍,最初村民们的后顾之忧比较多,害怕投入资金后,缺少游客,各级政府及时出台奖补政策,开办农家乐每户奖补1万元,开办民宿每户奖补2万元,以此来鼓励带动村民积极参与。
有了政策的扶持,在外打工多年的曹作启回到方滩村,把自家三层小楼装饰一新,第一个办起了农家乐。他说,村里又修建了凉亭和游步道,游客们能一边看风景,一边吃美食,农家乐生意非常好,一年十多万元的收入让他很满意。
这些年,村委会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如今的方滩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岸边30余家农家乐一字排开。
市民刘爱菊说:“来过好多次,因为方滩沿途风景特别好,从十堰城区开车过来一路赏景,心情很舒畅。”
为了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2022年,方滩村成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家乐协会,整合资源、抱团发展。
曹斌介绍,协会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运行得非常顺利, 农家乐的营收也大幅提升,从原来的每年3至5万元,提升至20至30多万元不等。
虽然餐饮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但如何继续把人留住,村里还建设了一座蜿蜒起伏的游客集散中心,与堵河山水遥相呼应,吸引了文化企业前来投资。
在见山茶舍,有全省首家开设在乡村的新华书店,拥有各类藏书近5000册,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茗、读书,欣赏山水风光,享受“慢生活”。
见山茶舍负责人王雪峰介绍,他们将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打造一家书店、茶吧形式的休闲生活综合体,让游客过来可以就餐、看书、喝茶,用看山望水的“慢生活”留住游客。
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哪里,过去,交通和配套设施是制约乡村的短板,随着“二方路”的建成,方滩村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现如今,滨水廊道、方滩集镇、云水街、锦绣园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山顶木屋民宿等成片连线,让方滩美景入画来。
曹斌介绍,2010年以前,方滩村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外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二方路”建成后,城区到方滩更加便捷,吸引不少游客周末自驾来此游玩。
游方滩,向云端。方滩村生态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适宜飞行天数超过300余天,是滑翔伞项目开展的最佳地点,眼下,方滩村乘势起飞,紧抓低空经济发展契机,积极探索发展滑翔伞项目。
曹斌表示,他们要将方滩村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体育竞技、飞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旅游目的地。
(全媒体记者 李龙伟 贺翔 丁涛 徐静 陈松林 通讯员 雷开欣)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2 23: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