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16 01:50:00 来源:科普社会

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肉虫不仅能吃,还撑起了一个村700多万的年产值,村民们靠着这些肉虫实现了年增收300万!近日,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的豆丹陆续上市。它是豆天蛾的幼虫,外表形似毛毛虫,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只要烹饪得当,这些虫子能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餐桌美食,有些村民甚至还靠它走上了致富道路。灌云县的孙跳村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豆丹村”,带领村民们靠养殖售卖豆丹致富的党支部书记刘恒亮被亲切地称为“豆丹书记”。刘书记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享了自己在江苏海洋大学夏振强老师的帮助下,带动村里的豆丹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故事。他说,希望未来把村子里的豆丹销往更多的地方,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外形酷似毛毛虫

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说到豆丹,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一只只肉乎乎、全身翠绿,长约5公分的大虫子,盘踞在豆叶上一边蠕动一边不停地蚕食着豆叶。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因为形似毛毛虫,让很多人敬而远之,但其实,在江苏连云港,豆丹被视为一种美味佳肴,它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味道也十分鲜美,深受当地人欢迎。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形似毛毛虫的豆丹

据当地厨师介绍,传统的做法是先把豆丹放到水里浸泡,然后用擀面杖,把溺死的豆丹从头到尾擀出内脏,再放到水中清洗掉粪便。处理好的豆丹肉青中带白,中间会有一块淡黄色的油。把擀出来的肉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长条,接着把凝成条状的豆丹肉炒一炒装起来,再添加白菜、丝瓜等配菜清炒,最后加上红辣椒、大蒜等调料烧煮便可出锅了。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烹饪后的豆丹是不少人眼里的美味佳肴

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夏振强,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自己对豆丹的喜爱:“小时候经常吃,味道确实鲜美。”同为连云港人的肖先生也表示,“豆丹太好吃了,把豆丹的肉擀出来做成鸡蛋汤真的很香。”

当然也有部分当地人和很多外地游客表示无法接受,家住连云港的徐先生说,“我一想到豆丹活着时候的样子,就无法下咽,即使它做得再好吃。”

山东姑娘徐溪(化名)现在是连云港当地的一名老师,她回忆起自己刚到连云港时第一次看见豆丹的场景,“当时看到路边很多人在擀豆丹肉,感觉特别惊讶,这个东西能吃?”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还是忍不住尝了一口,“做好的豆丹肉像炒出来的鸡蛋一样,入口还是蛮筋道的,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吃。”

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豆丹村”

科研成果助力产业化

小小的豆丹有的人爱吃,有的人敬而远之,但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孙跳村,豆丹可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成为了一个创造了700多万年产值的致富产业,孙跳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豆丹村”。

五月,在孙跳村的一间养殖大棚里,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采摘,因为村里养殖的豆丹已陆续上市了。孙跳村的豆丹产业目前能够实现每年700万左右的产值,一亩养殖豆丹的土地平均产量在120斤,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孙跳村投入养殖豆丹的土地已达到1000亩,“我们村已经算是灌云县面积最大的豆丹养殖基地了,粗略估算,整个村子每年靠养殖豆丹能获得300万左右的利润。”孙跳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亮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刘恒亮在田里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

回忆起刚开始研究豆丹养殖的场景,刘恒亮感慨道:“第一年养豆丹的时候,我掏出全部家底,又借了70万元左右,但那两年因为豆天蛾始终不交配,没法产卵,导致产量不行,赔了不少钱。”刘恒亮说,那会儿没人看好他,甚至有人等着看他笑话,“幸亏是遇到了江苏海洋大学夏振强老师的帮忙,不然我还真成笑话了。”

夏振强是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为豆丹(豆天蛾幼虫的俗称)人工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常常抓野生豆丹来吃。后来他读研期间,某一天一只悄然飞入实验室的蛾子吸引了他的目光,“我从小吃豆丹,当时一眼认出了这是能够孵化豆丹的蛾子,叫豆天蛾。”夏振强回忆道,刚好这又是一只母豆天蛾,为了考察虫卵的可储存性,他便心血来潮分批保存下它产出的卵,再一批一批地观察取出的虫卵能否成功孵化。这便是早期豆丹养殖实验的雏形,同时也为处在迷茫当中的夏振强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豆天蛾

由于当时国内关于豆丹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夏振强便拿出了拓荒者的勇气想填补国内在豆丹研究方面的空白。当时豆丹的产业规模很小,行业发展也十分不成熟,夏振强在研究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2013年,夏振强终于研发出了一整套豆丹养殖的室内制种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做科研的时候,夏振强了解到孙跳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亮正在村里搞豆丹养殖,于是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孙跳村做试验,顺利帮助他们解决了豆天蛾不交配没法产卵的问题,提高了豆丹的产量。

“豆丹书记”搞创新为村民增收

正在筹建豆丹生产基地

2014年刘恒亮在夏振强老师的帮助下成功突破了豆丹反季节大棚养殖的技术壁垒。2015年,刘恒亮成立了豆丹养殖协会,孙跳村在村干部的牵头带领下成立了豆丹养殖合作社,将暂时用不到的土地流转过来,由村干部带头开始养殖豆丹。为了鼓励村民进行养殖,村干部们聘请村民来帮助养殖,“当时我们一方面是为了他们能有个工作,另一方面就是想他们能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到养殖技术以后自己养殖创收。”

刘恒亮对村民养豆丹的事情亲力亲为,村民们每次进货的虫卵,他总会上门严格帮助村民把控质量,防止村民上当受骗。他还总是去田里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把虫卵装在一个小袋里缝在豆叶上,他还走街串巷地向村民宣传如何防治害虫。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豆丹的虫卵

由于反季节大棚养殖豆丹的成本较高,为了让更多年老体弱、手头并不宽裕的村民增收,刘恒亮在和夏振强学习之后,还在此基础上自主摸索出一套低成本豆丹养殖模式——在露天豆田里将大豆和豆丹进行套养,“我们采取分批投放虫卵的方式,将豆丹和大豆生长的时间节点错开,这样既能保证大豆不会减产太多,又能多一份豆丹的收益。”当然,在后续真正开始试验套养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虫卵不耐阳光和高温,飞禽总会来田里偷吃豆丹……

“我当时就和村民一起研究摸索解决这些问题,露天不耐高温我们就错开季节投卵,有鸟来偷吃我们就捣鼓出成本低廉的防鸟网铺盖在田埂上。”当然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防鸟,刘恒亮早期也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在田埂间放鞭炮来驱赶它们。

近些年,刘恒亮开始着手在村内建设豆丹基地,“我从2020年开始在村里建造了一个豆丹深加工中心,想将豆丹做成食品罐头,方便销往全国。”深加工中心里聚集了65至70岁的留守老人,他们每天有80元的收入。他还依托这个深加工中心,进一步打造了豆丹示范基地,建成一个涵盖豆丹育种、加工、展示展销、餐饮的豆丹产业集群。刘恒亮介绍,“目前豆丹的销路主要在江苏省内,往北会销往山东地区,还有不少安徽、河南的农户来学习养殖技术。”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豆丹养殖基地

“自从刘书记带着我们一起养殖豆丹,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咯!”孙跳村村民李女士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正是党支部书记刘恒亮在村内率先开始研究养殖豆丹,才带领全村人走向致富的道路。

连云港有个“豆丹村”,村民靠它年收入300万!

村民们在田里劳作

刘恒亮表示,目前村内已经有四十户左右的农民开始养殖豆丹。随着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养殖豆丹的行列,村里的豆丹产业越做越大,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豆丹村”。村里人也开始亲切地喊刘书记为“豆丹书记”,每次听到这个称呼,刘恒亮总是一脸笑呵呵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6 09: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墅村“吃”海40年
...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赵登岩 周梦娇时值中秋,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西墅村1.5万亩海上紫菜种植基地,进入了挂苗养殖关键期。养殖大户汪维喜时常巡查苗网,格外关注幼苗生长速度、颜
2024-09-18 09:26:00
党建引领蹚出富民新村路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庄婷婷 莫娜 张智慧眼下,番茄收获季进入尾声,走进新建村番茄庄园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番茄藤上挂满了番茄,像一串串的红色小灯笼,让人垂涎欲滴,一波一波的采摘
2024-04-17 10:02:00
苏鲁两省交界处:石梁河水库建设成为富民新产业
连云港11月17日消息秋日的连云港石梁河水库边群鸟翔集,健康步道上有游客与附近的居民来到这里散步晒暖。回想起这些年石梁河水库周边景色发生的变化,附近赣榆区欢墩埠村的村民孟强不由得
2023-11-19 00:28: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连云港开发区村企联建结硕果全区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本报讯 (张景怡 朱先明) “自从成立了中新智慧物流产业园,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年增收60多万元
2024-06-14 04:16:00
“渔”见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连云港赣榆区政协建言助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渔”见乡村振兴通讯员 张健民 本报记者 江迪《&
2024-02-19 01:23:00
“小米粒”拉动村集体“大发展”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庄婷婷 王川 张添在灌南县连云港百事利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袋袋饱满丰盈的谷子经过自动化设备脱壳加工后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的小米粒,通过人工包装,就变成一
2023-11-14 15:43:00
移出老库区,乐享新生活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连云港用好水库移民后扶资金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移出老库区,乐享新生活□ 本报记者 赵 芳初夏时节,走进连云港市赣榆区班庄镇欢墩埠村,村容整洁屋舍俨然,柏油路宽阔
2024-06-11 05:15:00
中国江苏网8月22日连云港讯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把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作为新时代人民政协发挥双向发力作用的重要抓手,用好用活“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议平台,推动乡村环
2023-08-22 09:33:00
海州破解三产融合项目用地难题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借助规划优化布局 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海州破解三产融合项目用地难题本报讯 (记者 李江 通讯员 金美子) 为了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海州区打破常规的一二三产用地
2024-01-10 09:5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
“十四五”期间池州进出口规模翻番 首次进入全省前9位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池州市“决胜‘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池州市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5-11-11 11:39:00
一次从垃圾车上的跌落,让56岁的父亲至今躺在ICU中。而比巨额医疗费和严重伤势更让家属感到无助的,是事故背后那个无人承担的责任“真空”地带
2025-11-11 08:22:00
“天然气公司为了支撑从我家房顶穿过的黄色燃气管道,偷偷在我家屋顶上建了两个长方体的水泥墩。”陕西铜川的任先生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称
2025-11-11 08:22:00
11月3日,陕西汉中胡家营镇群星村村民舒吉波(45岁)与69岁的父亲舒代坤联手,成功营救一名因车辆落水而昏迷的群众。据救人者舒吉波回忆
2025-11-11 08:23:00
“为了孩子上学我们举家迁移,入住新小区后却发现今冬要跟孩子一起受冻了。”丹桂苑小区业主赵先生说,他希望热力公司能考虑一下已入住业主今冬的生活
2025-11-11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