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07 10:13:00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近期,同济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学研究所团队共同合作,合成了一系列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作为燃料电池的非铂催化剂。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用钌(Ru)取代其中的部分锰(Mn)原子,设计出新型无铂催化剂 Li2Mn0.85Ru0.15O3,并展示出具有应用潜力的燃料电池性能。

具体来说,在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功率密度达到 1.2W cm-2,和商业化的铂碳(Pt/C)催化剂性能相当。

并且,在 1.9V 电压条件下,水电解槽实现了 1.2A cm-2 的高电流密度。

富锂层状氧化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材料体系,因此,该研究对于设计高性能、低成本氧化物催化剂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该研究为燃料电池非铂催化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燃料电池:氢能发展的重要应用场景

基于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氢燃料电池既是未来能源脱碳的重要方向,也是氢能发展的重要应用场景。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 万-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 万-200 万吨/年”。

燃料电池是氢能应用的关键场景之一,它利用化学反应将氢气和氧气中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通常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和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AEMFC)。

PEM 燃料电池的造价是内燃机的十几倍,由于其内部的强酸性工作环境,严重依赖铂催化剂。

与 PEM 燃料电池相比,AEM 燃料电池可以采用非贵金属材料催化剂和更经济的膜,从而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但目前,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和阴阳两极的催化剂存在诸多难题。

氢燃料电池需要大量的铂基催化剂,来催化氧还原反应。当下,在 AEM 燃料电池中,性能最优异的仍然是铂族金属。

例如,铂钌碳(PtRu/C)作为阳极催化剂,以及铂碳(Pt/C)作为阴极催化剂的 AEM 燃料电池。

但是,铂族金属始终面临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局限性,因此,开发能够更加广泛应用的非铂催化剂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AEM 燃料电池非铂催化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

第一,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掘非铂材料的性能,让非铂催化剂在长期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二,催化剂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把半电池(旋转圆盘电极)中的性能,很好地过渡到全电池(燃料电池)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能否在合成方法上采用简单、容易批量生产的方法,对于后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兼具高稳定性和高活性的新型无铂催化剂

同济大学马吉伟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缺陷化学和界面催化的基础科学问题。

2021 年,他们基于缺陷调控,对离子交换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采用质子交换策略,对锰基氧化物材料的不稳定氧(O 2p)空穴以及层间距进行调整,进而构筑了 P3 型的 Li2-xHxMnO3-n 材料[2]。

同时,将 Li2-xHxMnO3-n 应用于无膜微流体燃料电池中,并进行概念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包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以调控富锂锰基氧化物不稳定氧空穴研究为基础,研究人员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延续和加深了相关探索。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图丨马吉伟课题组(来源:马吉伟)

该研究历时共四年多的时间,包括从材料筛选、优化调整成分、半电池和全电池的参数,再到最后论文审稿和接收的不同阶段。

在研究初期,该团队将设计定位在锰基层状氧化物材料,例如层状二氧化锰。在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他们发现,富锂的锰基氧化物比层状二氧化锰表现出更佳的稳定性。

研究人员在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材料筛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试验,合成并测试了多种锰基和其他金属基的化合物,最终筛选出富锂层状氧化物。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图丨所制备的 Li2Mn0.85Ru0.15O3 的结构表征(来源:Nature Catalysis)

需要了解的是,催化剂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中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半电池中,旋转圆盘电极是实验室研究中筛选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氧气在电解质中溶解度较差,旋转圆盘电极测试中的电流密度较低。

而燃料电池对电流密度的要求较高,半电池中表现出高活性的材料,往往不能很好地反应到器件中。所以,在燃料电池测试中,需要优化全电池测试的各项参数。

该课题组以富锂锰基氧化物作为示范,通过引入 4d 金属钌(Ru)调节新型非铂催化剂 Li2Mn1−xRuxO3的轨道杂化,以调整这种催化剂的氧吸附强度,并稳定催化位点。

马吉伟表示:“为稳定 O 2p 空穴,我们调控金属-氧(M-O)共价性,用这种方法解决富锂锰基材料结构不稳定性的问题。”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该催化剂优异的氧还原性能。并且,在析氧反应中,表现出优于镍铁层状双氢氧化物和二氧化钌(RuO2)的性能。

具体来说,在 AEM 燃料电池中,功率密度达到 1.2W cm-2,和商业化的 Pt/C 催化剂性能相当,并在 1.9V 电压下,水电解槽实现了 1.2A cm-2 的电流密度。

需要了解的是,目前在该领域内,仅小部分催化剂在 AEM 燃料电池测试中,表现出超过 1W cm-2 的峰值功率密度。

根据 2023 年一篇发表在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的综述论文,在两百余种催化剂中,峰值功率密度超过 0.5W cm-2 的有 29 种,而峰值功率密度超过 1W cm-2 的仅有 13 种[3]。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来源:Nature Catalysis)

研究人员利用原位 X 射线吸收谱,对氧还原反应过程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 “Mn 和 Ru 都是氧还原反应直接活性位点”的原位谱学证据。

此外,他们还深入探讨了富锂层状氧化物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际上,传统合成催化剂的方法非常多,但是复杂且不易批量生产。在合成方法上,该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尝试开发和探索简单、可批量制备的合成方法。

马吉伟表示:“我们实现催化剂的可控批量制备,在实验室条件下达到克级以上,并且具备可重复的性能。”

审稿人对该研究评价称,这项研究的实验数据非常有说服力。该材料在氧气还原和氧气析出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扩大了可用于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水电解器件的材料类型。

近日,相关论文以《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水电解器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的稳定性》(Stabilization of layered lithium-rich manganese oxide for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and water electrolysers)为题发表在 Nature Catalysis 上[1]。

同济大学钟雪鹏博士、隋丽君博士和特聘研究员杨孟昊为共同第一作者。

同济大学马吉伟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彼得·斯特拉瑟(Peter Strasser)教授和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学研究所胡志伟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Catalysis)

同济团队开发新型无铂催化剂,为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提供指导

实验室制备催化剂每克成本在百元内

高性能非铂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构效关系以及实际应用研究,是一项兼具极大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研究课题。

基于研究团队对合成原材料的价格、设备和耗材费用的综合预估,他们认为,实验室制备该催化剂每克成本在百元以内。

该研究有利于推动 AEM 燃料电池非铂催化剂的发展,为未来非铂催化剂可以完全替代铂基催化剂,并实现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目前,该课题组与宝钢股份合作,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放大,发展成熟的非铂催化剂制造工艺与关键装备,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马吉伟表示:“新型催化剂的设计迈出了燃料电池走向无铂催化剂的第一步,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它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后续,他们计划研发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低成本替代物,进一步在材料设计、高通量筛选和燃料电池器件方面进行优化。

基础研究的课题选择与面向应用的技术息息相关。马吉伟认为,他更倾向于那些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并会尝试推动发展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

“未来,我和团队希望推动车用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该方向对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和推动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

参考资料:

1.Zhong, X., Sui, L., Yang, M. et al. Stabilization of layered lithium-rich manganese oxide for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and water electrolysers. Nature Catalysis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4-01136-1

2.Zhong, X., Oubla, M., Wang, X. et al. Boosting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and enhancing stability through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layered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3136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430-3

3.Md. Mosaddek Hossen et al., State-of-the-art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platinum group metal-free cathode catalyst for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AEMFC).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325, 121733 (2023).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2.121733

排版:刘雅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7 1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张利波教授、胡觉教授等人,就非贵金属高熵合金和高熵氧化物——铁钴镍锰铬五元异质结构进行原位重构,从而在工业条件下实现了高度稳定析氧。基于这种非贵金属高熵合金和高熵氧化物的异质
2024-01-16 01:46:00
...际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当前,金、银、铜、铂等贵金属及其相关材料仍然是人们探索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热点。然而,
2023-01-03 04:12:00
让柴油车能喝“地沟油” 同济团队建立餐废油脂资源化利用“上海模式”
...狄明及团队成员张学旺说道。项目创新地通过纳米级金属氧化物掺杂,强化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附着力,从而适应餐废油脂的酸值波动,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使用寿命。与此同时,团队首创了全
2023-11-28 15:58:00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证明了前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甲烷硫化氢重整反应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初步揭示了表面动态形成的硫物种发挥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催
2023-02-24 06:16:00
“山水图”里的催化剂新体系
...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一氧化碳的新型催化剂体系。该双金属氧化物负载的催化剂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性能比传统催化剂高3.3倍,一氧化碳选择性超过99%,表现优异。论文从26页增加到6
2023-11-08 07:07:00
...动力过程复杂且缓慢的水氧化析氧反应(OER)。镍铁羟基氧化物是目前公认的碱性OER高活性催化剂,但在连续运行时通常会发生铁泄漏,导致活性衰减。为此,许小勇团队基于课题组对电化
2023-04-24 05:34:00
...接合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高性能层状PdO(钯氧化物)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的直接合成,在国际知名期刊Nat.Commun.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过氧化氢(H_2O_2
2022-12-20 07:12
...丙烷脱氢反应新机制,即通过向原料中添加适量氢气,在氧化物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更强的金属氢化物催化位点,提升丙烯生产效率。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化学》。据介绍,丙
2024-01-04 01:46:00
中国科大团队设计出全新可持续手段合成羟胺
...指导下,开发出能同时抑制产氨和产氢的高选择性制羟胺催化剂,即铋基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铋基催化剂电催化硝酸还原制羟胺的产率达到200克每平方米每小时,羟胺在所有氮化物中的选择
2024-04-19 22:2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