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社会救助关注民生冷暖。胡纬作
□ 曹灿辉
益阳市中心城区推行“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2021年开始,我市在资阳区大码头街道金花坪社区、鹅羊池社区和赫山区赫山街道银东社区等12个村、社区开展试点。3年来,全市共主动发现救助线索1.8万余条,实施救助2.5万余人次,发放救助金和慰问物资近3000万元。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不过,现实中,需要兜底保障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困弱群体,如孤儿、低保特困人员、残障人士等,他们中很多人缺乏求助意识和求助能力。为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目标,探索便捷畅通的社会救助渠道势在必行。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2022年11月,民政部会同中央农办、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力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诚如全国其他各地一样,益阳市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及时发现和救助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为他们托起稳稳的幸福,擦亮民生温情底色,彰显服务百姓情怀,广受好评,可圈可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做好“政策找人”社会救助工作,还需用心用情多措并举。首先,要精准发现。基层民政、社区等部门要探索“铁脚板+大数据”的方式方法,发现需要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一方面,要发动工作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深入街道、村居设置的社会救助点,就近为困难群众分析现状、诊断问题、申请政策、链接各种资源进行社会救助,并加强走访摸排,及时发现遭遇急难的困难群众,实现社会救助保障“应保尽保”和“应救尽救”。另一方面,要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针对重病、残疾、就学、失业等情况设置预警指标,通过大数据信息系统,动态监测相关人群的情况,一旦在库人员发生大病支出、意外事件造成经济来源中断等情形,让系统触发预警,从而在第一时间主动发现真正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众,匹配兜底保障政策,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
其次,要传递关爱。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要始终将为民服务揣在心里,到困难群众中去,不仅发现监测平台可能忽略的细节,也要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做好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困难群众。要分析社会救助对象是因为哪些因素才陷入困境,从而对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增强其“造血”功能,助力家庭成员就业返岗,使其真正实现“自助自立”,实现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转变。
另外,要加强监督。社会救助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民政、社区等部门要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线上动态监测,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等方式筛查存在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做好动态调整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民政、社区等主责单位强化“政策找人”社会救助工作,定期实地检查核对“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落实情况,着重发现“漏保”“骗保”问题,对社会救助补贴审核发放中失职失责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追责,推动构建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内部运行体系,堵塞漏洞隐患,确保数据精准,衔接顺畅,工作卓有成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0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