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希特勒对盎格鲁民族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内心不忍摧毁,但是战略又需要打击,在这种摇摆不定之间,才让英法联军有机会成功从敦克尔克撤退。
当希特勒铁甲军团横扫西欧大陆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想要征服英国,在他想来,只要让英国握手言和,则欧洲局势,乃至全球风云都尽在手中了。
所以他公开发表了一个和平呼吁,并给英国极为优厚的条件,这与对法国的苛刻产生了显明对比,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公开呼吁: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应该拿出理性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祈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听到这一声明,英国政府大多数人都赞成与德国“握手言和”,哪怕当个副官也行,至少能保住大英帝国,但对于这一类人,丘吉尔从来都是嗤之以鼻。
事实证明,希特勒的承诺根本不可信,早在张伯伦执政时期,就是错误的相信了希特勒,才有了那场“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中,墨索里尼得了荣誉,希特勒得了实惠的领地,而英国只得了希特勒一张不会在扩张领土承诺的纸。
张伯伦兴高采烈地向国民挥舞这张纸,大声说到“我带回来一个时代的和平”,可见,他对希特勒的承诺抱有多大希望,然而,6个月后,德国闪击波兰,拉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所以丘吉尔非常清楚,希特勒绝对不能信,否则大英帝国一定会是下一个法国。
而且丘吉尔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他知道,苏德结盟只是暂时的,一山不容二虎,只要等到两虎相争的时刻,英国就会再次活过来,问题就在于,如何能让这两老虎打起来呢?
其实也很简答,只要让希特勒觉得英国很不好对付,短时间内无法征服,那么他的目光就会移向身后的苏联,所以丘吉尔坚持要战,并且要在海上打,在空中打,在陆地上打,一定要打出大英帝国的威风。
在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国内男女老少全部给予巨大支持,英国军队终于重新燃起了斗志,不得不说,虽然与德军在陆地上无法争锋,但是论海战、空战,英国还真的没有怕过谁。
在这种势必与敌决战到底的决心下,英国民众同仇敌忾,在接下来爆发的英伦空战,成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也证明了德军力量的不均等,德军陆军的确可以在欧洲大陆横冲直撞,但是海军力量太过薄弱,空军也弱于英军,这点在之后的战争中让希特勒很被动。
鉴于大英帝国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实力,日本内部的传统亲英势力,纷纷反对与德国结盟。甚至连希特勒一手扶植的小兄弟西班牙也阳奉阴违,气得希特勒大骂宁肯去拔牙,也再不和佛朗哥这种人搞外交。
只有意大利信心满满,急于瓜分大英帝国,奈何其实力太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要分走不少果实,在这一团乱麻中,斯大林同样不肯轻易表态,因为他意识到,大英帝国越是难于对付,日本、西班牙越是意见有所保留,意大利越是不中用,希特勒越有求于苏联。
待价而沽,顺势而行,左右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他未免忽略了希特勒的性格,希特勒的身上,有着浓厚的艺术家气质,相对于理性和精密计算,希特勒其实更依赖直觉与灵感。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奉斯大林的密令,秘密来到柏林,与希特勒、里宾特洛甫进行高峰密谈。
此行虽然高度保密,但因为英国早已破译了德国的密码,故具体时间仍被丘吉尔获知。丘吉尔深知这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会议,结局或为苏德达成瓜分大英帝国的协议,或为两者因无法达成协议而进一步加剧猜忌和冲突。
经过几番权衡之后,丘吉尔决定在13日出动强大的轰炸机部队,对柏林进行大规模的夜间轰炸,以示廉颇未老。
空袭后一个月,希特勒决定启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此后七个月,德苏开战。德苏开战十二个月后,丘吉尔访苏,第一次当面见到了传说中的“约瑟夫大叔”。
两位战略大师可谓既相互忌惮,又互相敬重。交谈中,斯大林特地向丘吉尔提及了那次空袭:
“当莫洛托夫1940年11月前往柏林会见里宾特洛甫时,你们有所风闻,并派飞机去空袭。”
沉默中,丘吉尔点了点头。这就等于承认了那次空袭并非一次偶然的纯战术行动,而是一次带有战略使命的精心策划之举。
面对丘吉尔的坦诚,斯大林接着娓娓讲出了故事的另一半:
响警报的时候,里宾特洛甫带路,走下了许多层阶梯,到了一间装饰豪华的防空室。他进去以后,空袭就开始了。他把门关起来对莫洛托夫说:
“现在在这儿,就只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为什么不划分一下(世界)呢?”莫洛托夫说:“英国的意见呢?“英国”里宾特洛甫说“英国已经完了。它再也不能起大国的作用了。”莫洛托夫说:“如果完了的话,我们为什么到.这个防空室来呢,是谁在这儿扔炸弹呢?”
正因为看清了大英帝国并非一栋摇摇欲坠的大厦,所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才会不断提高与德国联合肢解大英帝国的价码。在斯大林看来,这是行情变化下的水涨船高,但是,他忽视了希特勒的心理。
希特勒已经受够了难缠的丘吉尔,现在又发现斯大林同样难以对付,这种两面夹攻,一刚一柔,终于让这位以艺术家自命的帝国元首失去了“不动如山”的定力。
不愿先与大英帝国决战的希特勒,转而决定先向苏联进攻!以一场其疾如风、侵掠如火的强袭,把东方巨人打回石器时代,再回过头来解决英国问题。
这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逻辑思维之中,他本是因为英国的不易对付而决定联苏,现在又因为苏联的不易联合,而反过来自欺欺人地认为,英国之所以不易对付全在于有苏联存在,打垮苏联,就是彻底消除了英国的幻想,他显然忘了,在大西洋彼岸还有一个蓄势待发的美国。
苏德开战不仅有助于英国摆脱困境,更将让美国坐享全球战略主动权。
说穿了,苏德两国的大战略其实都没有什么制度性保障,而过于依赖一两个战略天才的师心自用。这就使得心理战非常容易奏效,战胜一个人,等于战胜一个国家。丘吉尔精熟史书、深通人性,对付这种对手,真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二战大牌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