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云南政协报
■通讯员赵丹丹鲁杰
“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走进昆明市五华区新闻里社区南侨机工历史纪念馆“清廉家风”专题展区,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勤俭持家、严谨治家、德善立家的家风家训映入眼帘,将每一位参观者拉回到那段热血报国的峥嵘岁月。
1938年秋,我国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几乎所有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殆尽,只剩偏居西南的一条滇缅公路,成为惟一的抗战“生命线”。在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1939年至1942年间,3200多名华侨青年放弃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赴后继回国承担起滇缅公路运送国际援助抗战物资的重任。他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在滇缅公路上以血肉之躯筑就“炸不断的运输线”,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惦念机工们,1939年7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由新加坡转仰光至重庆再抵昆明,看望了他们。当年8月9日,陈嘉庚在西南联合大学演讲“西北考察之观感及南洋侨胞之近况”,勉励学生挑起抗战重任。1942年5月,为阻止日军进攻,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惠通桥被爆破,滇缅公路中断,南侨机工解散。他们中,有约千人留在云南,继续在各条战线上发光放热,为云南建设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陈嘉庚和南侨机工们身上所蕴含的无比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同甘共苦、共赴国难的宝贵精神财富,源自优良家风家训的熏陶与培塑,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1890年,年仅16岁的陈嘉庚辞别母亲,前往新加坡跟随父亲学习经商。到1925年时,他的资产已经达到12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东南亚“橡胶大王”。虽然已是富甲一方,但陈嘉庚却从不大吃大喝,更不抽烟喝酒,而是粗茶淡饭伴随一生,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爱吃地瓜稀饭,配菜常常是花生米、油条、豆豉、芋头等品种轮换,有时炒一点米粉,偶尔吃点海蛎煎、炸海蛎,即使遇到逢年过节或有重要客人来访,也只是用家乡的特色风味食品来招待。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浪费。”
陈嘉庚毕生抱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在他的晚年,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390元,加上地区补贴共计539元,但他却规定自己每月伙食费不超过15元,省下的钱全部存入集美学校会计处作为公用。据统计,陈嘉庚一生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各类学校达118所,他一生捐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款项高达1亿美元。
(作者单位: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5 1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