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11-20 14:07: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1995年秋天,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台“穿越”南北的服务器,一封不到50字的电子邮件,却成为了贵州互联网历史的转折点。

29年前,在贵州工学院一间简陋的机房里,当谢晓尧在SUN Ultra 1服务器的键盘上重重地敲下回车键时,显示器右上方的Web浏览器“N”标记开始旋转。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20世纪90年代·贵州工学院校园网主页

一分钟后,远隔11000公里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主页画面,一帧帧地传送到了贵州工学院校园网的服务器屏幕上。

“网络连通了!”在场的所有人欢呼起来。9.6Kbps——是20世纪90年代贵州与世界的距离。从那一刻起,贵州信息时代的大门在西南群山间打开,大山中的贵州正式宣告进入国际互联网时代。

“当年就是在这儿,我通过贵州工学院校园网和出省传输数字链路(DDN)发出了贵州第一封国际Email!”故地重游,思绪万千,72岁的谢晓尧如今回到贵州工学院旧址,已是满头银发。可当回忆起90年代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谢晓尧与贵州工学院的国产DJS-121计算机

“当年的条件很是艰苦啊!”为了购置联网的设备,谢晓尧和团队成员刘志杰前往北京,住在中央民族大学10元一晚的地下室里。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和团队仅用20万元预算就完成了关键设备和光缆材料的购置,包括一台SUN Ultra1服务器和一台Cisco2511路由器,其余部分全靠团队自己动手安装调试。

“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短短九个字,在29年前却如千斤之重压在了谢晓尧的肩膀上。在历经千辛万苦将设备运回贵阳之后,让谢晓尧没想到的是,更多的挑战接踵而至。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贵州第一个互联网使用的Sun Ultra 1服务器

当时,贵州工学院的校园网采用了9.6KB的DDN出口通道——这是一种极慢的传输速度,每打开一个网页都需要漫长的等待。但即便如此,这条“信息生命线”却是贵州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唯一希望。

“那天,我们发了一封测试邮件给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朋友。”谢晓尧回忆起那段往事,嘴角微微扬起,“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他我们终于连上国际互联网了。”邮件发出后,大家围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等待。好几个小时后,一声提示音响起,回信终于到了。

谢晓尧打开那封跨越万里的电子邮件,里面的文字至今记忆犹新:“简直不可思议!大山中的贵州,也能上网了!”回首这段往事,谢晓尧笑着说,“那种激动和兴奋,一辈子都忘不了。”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1995年10月24日贵州日报报道“贵州工学院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岁月如风,与光同尘。在随后的29年,贵州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从1990年代的DDN(数字数据网)到2000年代的SDH(同步数字体系),再到如今的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不断演进让贵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步步升级。截至目前,贵州省互联网的出口带宽已达到46Tbps,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近46亿倍。

如果说,当年从大山深处发出的微弱信号是“润物细无声”的涓涓细流,如今与时俱进的贵州互联网信息技术,便是支撑“东数西算”的滚滚洪流。谢晓尧自豪地说,“贵州的网络速度,甚至超过了一些沿海省份。这是从信息孤岛到信息高地的蜕变。”

万里星光,照耀前路。高速公路费额计算、桥梁监测、文化遗产三维建模、茶叶基因库研究、300多颗脉冲星的数据分析与发现......一个个大数据成果让贵州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一席之地。

“天道酬勤。当你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时,机遇自然是能抓住的。”这是谢晓尧在他即将出版的《贵州互联网简史》一书中写下的感悟,也是他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穿越75年,数贵州第一|29年前的一封“Hello”,让大山与世界相连

谢晓尧向记者讲诉1995年贵州第一次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故事

从1995年那间不足百平方米的贵州工学院网络中心机房,到如今的“中国数谷”;从9.6KB的网络速度到全省46T的宽带出口数据容量;从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到如今成为国家大数据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贵州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亦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转型之路。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无数像谢晓尧一样立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贵州人,用智慧与坚韧铺就了属于贵州的数字时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王璐瑶

策划/执行 李钰

视频/胡静 张绍东

海报设计/视频包装 杨绍辉 胡静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庞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0 17: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近日,贵州首钢水钢技师学院与贵州中创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学一体化合作签约活动在董地街道水城经济开发区举行,双方深入开展工学一体化基地共建,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安排30余名相
2024-05-03 11:50:00
90年沧桑看巨变 | 数字经济:从拨号联网到智算腾飞
1995年10月22日,贵州工学院机房内气氛紧张而热烈。这一天,贵州工学院的校园网即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联通,建成贵州第一个互联网。贵州省著名信息技术专家谢晓尧郑重地输
2025-01-06 04:13:00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贵州理工学院“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借力阿里云推进产教融合数字科技产学研协同“强工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夏令营期间,我们参与了很多关于互联网行业的讲座和
2023-11-21 06:08:00
贵州理工学院教师李娟入选贵州2024“青托工程”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近日,贵州省科协2024年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培训会在贵阳举行,现场为39名“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颁发证书。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2024-12-09 16:11:00
聚焦2024交流周丨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令狐彩桃;激发产教融合新活力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唯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于一体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结合自身优势与贵州民航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定位在育人、定性在产业、定点在专业群、
2024-08-24 02:57:00
茶起源, 从世界第一颗被发现的茶籽化石说起
...名鹊起。起因于1980年7月晴隆县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云头大山上的一次考察。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专家在黔北务川的老鹰岩等地发现大量野生古茶树。而后,关于野生古茶
2023-06-09 01:55:00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何兴发产教融合是解决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助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走出
2023-10-25 03:26:00
大山深处的足球梦想,绽放在欧锦赛上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多特蒙德6月16日电 题:大山深处的足球梦想,绽放在欧锦赛上新华社记者肖世尧、公兵、岳东兴当足球第一次闯入罗梓涵的生活时,她很难想象,就是这颗小小的足球,会
2024-06-16 21:12:00
贵州: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
...精准抓取物品进行自动化生产……6月12日,在清镇职教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的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技术专业三年级的吕杨茗,正在和同学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2024-06-18 11:4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