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中国证券报》20日刊发文章《创新引领 上市公司拥抱新质生产力》。文章称,2023年,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步履不停,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全国企业前列。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市公司数量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三分之一。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上市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投入,积蓄发展动能。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9%。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共拥有发明授权26.56万件。
专家认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大任务之首,既是对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深刻把握,也凸显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引擎的重要定位。展望2024年,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供给将更加完善,为上市公司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扫清障碍,提供更大舞台。
抓机遇 迎接技术变革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12月18日就新质生产力内涵作出解读: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推动全球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起点。“只有紧紧跟踪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说。
把握住这一轮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新机遇,是不少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也是他们今年研发投入的重点方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近80个。
科大讯飞在2023年三季报中介绍,公司正积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新机遇,在通用人工智能认知大模型等方面坚定投入。10月24日,科大讯飞发布了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V3.0,实现全面对标ChatGPT,同时升级大模型代码能力,并与12个行业龙头共同发布相关行业大模型,提供生产力工具。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百花齐放,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过去一年半时间产生了大概150亿张AI生成的图片,已经超过了摄影史一百多年来所有的影像内容。”视觉中国总裁柴继军表示,在内容产业,AIGC目前来看是不容逆转的,预计未来五年,全世界的内容可能有10%-30%为AI生成或AI辅助生成,由此估算其市场规模可能超过600亿元。
技术变革环环相扣,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算力和算网提出新需求。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建设者,三大运营商持续加大算力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攻关投入。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介绍,在算力芯片方面,中国移动重点攻关国产智算生态在卡间互联、机间互联和跨硬件架构等三大领域的堵点,同时积极布局RISC-V、存算一体等算力换道技术;在算力网络方面,积极布局800G/B800G/空芯光纤等下一代光通信,丰富算网一体产业生态。前三季度,中国移动研发费用为151.01亿元,同比增长28.90%。
5G网络全球领先,6G更要前瞻部署。2023年6月,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要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中兴通讯、信科移动、信维通信等通信领域上市公司摩拳擦掌,积极参与多项6G课题预研。
5G-Advanced作为向6G演进的关键技术,业界认为,2024年或成为其商用元年。今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国电信携手中兴通讯推出业界首创的5G-A算网一体游牧式基站解决方案。
在消费电子终端需求不振背景下,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创新,能够引领需求。今年8月,华为推出全球首款直连卫星的大众消费级手机Mate 60 Pro,一时成为风尚,以至于一机难求。业界认为,2024年,卫星通信功能或成为旗舰手机标配。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探索与荣耀、小米、OPPO、vivo、中兴、魅族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深度合作,在2024年推出多款直连卫星的旗舰手机。预计到2025年,直连卫星的手机终端销量将超2000万台,直连卫星的汽车销量将超100万辆,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将拉动千亿级产业规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微观层面看,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从宏观层面看,上市公司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有利于更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谋转型 提高发展质量
一块块衣料通过空中吊挂系统有条不紊地经历多道工序,最终成衣封箱;56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五个数据采集点,关键数据通过5G专网实时回传数控大屏,以便在线监控、实时优化……在三六一度晋江五里服装基地成衣车间,“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正在帮助这家服装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管理质量。
“在5G等技术助力之下,我们2023年的生产目标提前两个月左右完成,现在2024年一季度订单也快做完了,马上就要开始做夏装。”三六一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服装生产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李捷告诉记者,三六一度的5G智慧工厂项目投用后,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协同效率提升17%,产品不良率下降5个百分点,订单交付及时率提升5个百分点,人工运营成本降低8%。
加快“智改数转”,实现降本增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的421家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9%。
拆解、装配、测电压……经过35道工序,一块块报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无锡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车间“浴火重生”,化腐朽为神奇。在格林美看来,没有一块退役动力电池是废品:电池包金属外壳作为废铝、废铁外售;塑料、隔膜用于无害化热解;线路板用于无害化裂解或提取贵金属;电解液用于无害化热解;负极片用于生产电解铜;正极材料用于循环再造电池材料。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推动新能源“从绿色到绿色”。
推进节能降碳,实现绿色发展。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
高质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上市公司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转型升级。记者获悉,2022年超1300家沪市上市公司披露建立环保机制,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近1500亿元,超1500家沪市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超8亿吨。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技术路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减污控排卓有成效;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提高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启动“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共建行动”,全系列硅片产品和主流组件产品均通过了法国ECS碳足迹认证。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对记者表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技术,为企业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非常有效,应作为研发创新的重点进行投入。
强韧性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将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力量,上市公司应加大研发投入,将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做大做强,为相关产业链进一步解决“卡脖子”问题。
沪硅产业攻克半导体硅片生产的多项核心技术,君实生物的创新生物药产品特瑞普利单抗获美FDA批准上市,晶科能源自主研发的182N型高效单晶硅电池转化效率达27%……上市公司中,科创板公司“硬科技”实力凸显,助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可控。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959.07亿元,同比增长26%,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中位数达1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掌握核心技术,往往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保持战略投入定力、打造鼓励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万华化学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终于打破了国外公司近半个世纪的垄断,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制造技术的企业。
锦波生物勇闯“无人区”,历经3万次实验,攻克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解析人Ⅲ型胶原蛋白核心功能区并实现A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新材料规模化生产。
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说,万华化学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实行“一把手”主抓,所有资源优先向研发倾斜,预算上不封顶。在技术创新理念方面,万华化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
“真正原始创新的东西买不来、换不来,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去突破。”锦波生物董事长杨霞表示,锦波生物高度重视研发,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接近15%。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保持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领域的先发优势。
创新成果离不开“硬核”团队的创造力。上市公司人才高学历配置已是常态,医疗服务、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半导体、通信设备、航天装备等行业公司吸引了大量博士人才。Wind数据统计,9家上市公司博士数量均超500位。其中,药明康德拥有1374位博士,位列第一。
青矩技术董事长陈永宏表示,作为轻量型的技术服务类企业,人才是公司第一大核心资产。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青矩技术一直思考的问题。上市后,很多优秀员工变成股东,获得感不断提升。展望未来,公司计划通过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员工潜力。
为激发团队创新能力,中科星图深化集团化战略,以赛马机制为核心驱动力,持续遴选优质子公司进行重点培养。前期投入逐渐开花结果,中科星图着力打造的“数字地球”第二增长曲线取得积极成效。对于2024年,中科星图副董事长、总裁邵宗有信心满满:“我们进行了大半年探索,今年会有2万家企业开发者调用‘数字地球’能力,明年我们提出了5万至8万家的新目标。”(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0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