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王猛能成为胡人王朝的名相靠的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03 06:12:00 来源:戏说三国

王猛,前秦宰相,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治世的缔造者,“功盖诸葛第一人”。但他作为汉人,却选择了为当时汉人政权东晋的敌国——氐人的前秦服务。这是为啥?

用现代文雅的概念来解释: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远远超过了民族矛盾。

如果换种简单粗暴点的方式,那就是:就算王猛想为南边服务,人家东晋朝廷还不想搭理呢!穷人出身,也想跟世家大族平起平坐?

(为了全面搞清楚原因,阐述时代背景较多,赶时间的朋友可直接拉到最后一节)

西晋灭亡,更多因统治者腐败造成,别指望中原老百姓多拥护他们

公元311年,匈奴汉国大将刘曜等人攻破洛阳、俘虏晋愍帝;公元316年,长安也被刘曜等人攻入,晋愍帝被俘。第二年,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这就是东晋。

表面上看起来,西晋是被匈奴人灭的。但实际上,司马氏是被自己玩死的:

这些匈奴人,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内附,也就是说,他们是中原王朝的臣民。三国时期曹操将其一分为五(分化控制),即所谓的五部匈奴;而刘渊家族,则仅是其中之一。

匈奴人为啥姓刘?因为他们早年与汉皇室通婚,自认为是汉朝的亲戚,所以跟着改了姓。说白了,就是想让自己不那么像外人。

此外,西晋初期的羌、氐、鲜卑,大都是归属于中原朝廷的臣民;其首领,也都是西晋王朝本着“以夷制夷”思路任命的官员。即使羯族,也是生活在并州的匈奴一支而已。不过,西晋统治者却没把他们当成一回事。

西晋作为世家大族共同掌控的王朝,在剥削百姓上有着高度的一致,那时混居的各族人民,无差别享受着统治者的盘剥:“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但这些被压榨的百姓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堪称底层中的底层。秉承两汉400年之余威,那时的中原人,在东亚大陆上无疑是高一等的存在;而内迁少数民族,大多是被征服后,或主动归顺、或被迫迁徙,以补充中原王朝的人口需求。

作为孤苦无依的新移民,这些人大多被西晋各级官员、地主土豪当成奴婢、长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还经常被欺负,就像江统在《徙戎论》里说的那样:“苦汉人侵之......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因此,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甚至在东汉后期),就经常爆发羌、氐、匈奴人叛乱。但面对中原王朝的强悍武力,这些反抗者最终都只是送人头而已。

而随着司马炎去世,力量对比起了变化。

司马炎在位期间,曾创造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太康之治,但同时也埋下了几个隐患:

大封藩王,而且是握有兵权、掌控一方官员任命权力的实权藩王;

出于多方面考虑,选了个最傻的儿子(司马衷)接班,还配了个最歹毒的儿媳妇(贾南风);

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放任土地兼并、贪污腐败、骄奢淫逸之风肆无忌惮的生长。

而在司马炎死后,一方面,面对傻子一般的皇帝,外戚、宗室为了争夺大权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即“八王之乱”,数十万精兵,以及无数朝廷、军队中的中坚力量死于非命;另一方面,洪、旱、蝗、瘟疫等各种自然灾害连续爆发,醉心于内斗的西晋朝廷几乎无暇救济,原本就贫苦不堪的各族百姓大量沦为流民,在饥饿、战火的侵袭下尸横遍野。

最先发难的是氐族兄弟李特、李流等人,他们与各族流民进入益州求食(要饭)的过程中趁机起事;同时,八王之乱过程中,北方藩王纷纷征调少数民族的兵马,匈奴贵族刘渊就被成都王司马颖视为强力外援。但在看透司马氏的腐朽无能本质后,刘渊决定自立门户,为了争取汉族百姓的支持,他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定国号为“汉”,很快成了西晋王朝的有力挑战者。

这就是西晋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在中原大肆杀戮的少数民族军阀固然可恨,但一溜烟跑到江南的晋朝统治群体,同样没什么公信力、号召力。

逃到江南的东晋王朝醉心于内斗,低层人才毫无出头之日

西晋因内耗而亡,但逃到南边的东晋统治群体仍没什么长进。

八王之乱期间,司马睿就听从王导的建议跑到建康,并且争取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拥护和支持。其后,大量北方皇族、世族也来了,自视中原正统的他们,此行并不仅仅是为了避难,而是为了“猛龙过江”、争夺朝廷的掌控权。

就这样,南北世家大族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周玘、周勰父子先后意图反叛未遂,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北方世家逐渐占据了主动权,史称“王与马,共天下”。(马即司马)

但矛盾并没有消失,而且世家大族们集体对寒族的压迫仍旧没放松。于是乎,江南各股势力互相间使绊子、扔沙子、捅刀子自然是少不了,东晋王朝几乎没有安生过。甚至连丞相王导的族弟、掌控荆州军政大权的王敦,由于不满晋元帝利用其他家族钳制王氏的影响力,于322年反叛攻陷建康,史称王敦之乱。

可怜的晋元帝活活被吓死。但即使这样,后来朝廷平定叛乱后,势力庞大、裙带关系盘根错节的王氏,仍然备受司马氏皇室重用,让人无比服气。

后来的外戚庾亮掌权、苏峻之乱在此不赘述,王猛亮相的时期,东晋的朝廷争斗的主角已经变成了桓温。作为谯国桓氏的代表人物、晋明帝的驸马,时任安西将军的他,在公元346年率军伐蜀,一举灭亡了氐族李氏的成汉政权,帮助东晋统一了南方,一时间威震江南。

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驻扎荆州、声名大振的桓温,让东晋朝廷心存忌惮,他们用殷浩来制衡桓温;而在这种情况下,桓温依仗自己管控的庞大州郡,自行设置官员、自行招兵买马,几乎等于半独立小王国,双方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已。

公元349,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桓温立即请求北伐,但朝廷不愿意他再立功劳,一直不同意,双方甚至差点撕破脸。

接下来,不愿意桓温出风头的殷浩多次北伐,却屡次战败,东晋朝野怨声载道。桓温借机掌握朝廷大权,并且开始率兵北伐。第一次,就是进讨苻氏的前秦,他和王猛的会面,就是发生在这期间。

出身寒族的王猛,也许压根进不了东晋朝廷的法眼

公元354年,桓温亲自率军北伐。一路上经过多次血战后,晋军顺利进入了关中;到了4月,晋军已经抵达灞上,前秦军队退守长安一线,附近的郡县则全都望风而降。

这是近40年来,东晋军队第一次抵近长安,当地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地带着酒肉前来围观、慰问军队;有些上了年纪的百姓甚至流下了眼泪,激动的说:“不图今日复睹官军!”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朝廷的军队。

但淳朴的老百姓,哪知道东晋政客们的心思。此时势头正盛的桓温,并没有一鼓作气的渡灞水、直取长安,而是令人意外的按兵不动。咱们的主角王猛,就在此时登场。

王猛出生于北海郡,幼年时,后赵大军肆掠中原,王猛跟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到魏郡定居。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年轻的王猛不得不以贩卖畚箕为生。

但即使身处窘境,王猛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做事不拘小节,而且自视不凡,在笔者看来,就像韩信、诸葛亮的混合体。

见到一个穷人这么“嚣张”,那时的达官贵人们经常嘲笑王猛,但他不以为然,隐居在华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又有点姜太公的架势。

因此,当听闻东晋大军抵达关中后,王猛穿着一身破旧衣服就来拜见。当着一众南朝文武、达官显贵的面,王猛旁若无人,一边扣着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事。

作为一代枭雄,桓温自然有看人的眼光,对于眼前这位另类的汉子,他心中暗暗称奇,于是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以试探此人的斤两:“我奉天子之命,统帅十万精兵为百姓消灭残存的寇贼,然而三秦的豪杰之士至今没有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

这说明,当时拜见桓温的,大多是怀念汉人朝廷的关中老百姓,而且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看热闹;而那些对社会具备影响力的豪杰、大族,反而避而不见。

王猛徐徐道来:“您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如今长安近在咫尺,您却按兵不动;大家摸不清您的意图,怎么敢来?”

这话一针见血,桓温的心思其实是这样:自己即使拼尽全力光复的关中,好处却白白送给了朝廷;为今之计,不如保存实力,“挟敌自重”,才能有资本与朝廷中的各派抗衡。因此,当王猛一下点破自己的小算盘时,桓温一时间无言以对;过了好久他才抬起头,徐徐说道:“整个江东,没有一个人的才能可以与您相比!”其后,他安排王猛待在身边,暂任军谋祭酒(也就是军师祭酒,当初郭嘉担任过的职务)。

不久后,探到东晋军队粮草不足后,前秦国主苻健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让晋军面临进退维谷的窘境。6月,桓温被迫撤退。临行前,他以“赐车马、拜高官督护”为条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

王猛回山征询老师的意见,老师说:“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岂为远乎!”你跟桓温怎么可能两雄并立?何况此地自然能得到富贵,没必要南下。

这是《晋书》中的表述。王猛不愿意南下,既有忌惮桓温与朝廷政权、最终可能连累自己身首异处的考虑;也有豪门当道、寒族报国无门现实的疑虑。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东晋朝廷需要的也许不是实干家,而是善于制衡派系、玩弄权术的政客;像王猛这种毫无背景、出身草根的才俊,在这里只会沦为炮灰。

两年后,自小崇尚汉文化、以儒生自居、心怀“混一六合,以济苍生”之志的苻坚诛杀暴君符生,夺取了前秦大权。他听闻王猛的才华后,立即召见后委以重任。

当时年仅36岁的王猛,一年之中连续五次升迁,创造了封建时代寒门人才的官场奇迹。坚曾公开对群臣说:“王猛,就是我的管仲、子产!”

以火箭般速度担任了前秦宰相、“权倾内外”的王猛,遭到了一众勋贵、功臣的嫉恨。为前秦立下汗马功劳的氐族酋长樊世侮辱王猛,直接被苻坚处死;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说王猛坏话,则被苻坚连降数级,贬为老百姓。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说王猛的不是。在王猛的操持下,前秦政权推行汉化政策,广施仁政,减刑免租、鼓励生产,积极推进各族融合,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并且凭借强盛的国力统一北方,短暂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战乱,“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

王猛凭借他的杰出贡献,被后世政治家、史学家广为赞誉。北魏杰出政治家崔浩说:“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近代史学大家范文澜认为:“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柏杨更是把王猛视为超过诸葛亮、王安石的伟大政治家:“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不但国泰,而且民安。”

如果当初王猛南下,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多了一位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3 09: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五胡乱华真的是八王之乱导致的吗
...魏王朝时期,五胡乱华已经有了苗头。曹操在世的时候,胡人不敢南下,因为曹操有大军把守长城,可是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跟曹操其实是面和心不和。到了曹叡执政期间,公孙渊作为辽东领袖,
2023-10-25 17:11:00
西晋王朝如何处理内迁胡人
关于西晋的胡人问题,在当时的朝堂之上一直是争论不休,在如何安置胡人的问题上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之前笔者讲过的关于江统、傅咸等人的《徙戎论》,即将胡人迁回草原,禁止游牧民族和农耕
2024-05-20 15:28:00
晋武帝因做错一事少做一事,给汉人带来三百年大浩劫
...帝司马衷;第二个错误是晋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后,没有把胡人尽数驱逐。这是从何说起呢?我们先来看司马炎帝业的崛起。(一)称帝、统一和死亡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
2023-01-17 23:07:00
西晋采取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边疆更为严重,在晋朝初期,司马炎废除了汉光武帝不准胡人迁入中原的禁令,因此在晋朝年间,大批的胡人开始内迁,在凉州、并州的地区,胡人的人口已大大超过汉人人口,而且胡人占用土地且
2023-06-22 05:24:00
...的最为恶劣的影响,莫过于那些原本只生活在边境地区的胡人大量涌入中原地区。在古代的历史之中,两种文化的碰撞,必然要经历漫长且困苦的过程。胡人大举入境的背后,是中原地区战火的连绵
2024-07-06 21:42:00
晋朝是如何丢掉中原的?
...,几近灭族,这是整个华夏族的灾难,这是中原第一次被胡人攻破并杀戮,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华夏千余年形成的各种优势瞬间被击破,也难怪晋朝作为大一统朝代在历史上的评价最低了。再来看
2023-08-23 15:26:00
司马懿家族所创的东晋,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代
...,这就为少数民族的入境制造良好的时机。当时朝廷对于胡人的危害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使得胡人跟汉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当时军队当中有不少的胡人,在重用胡人的情况下,也使得西晋
2023-05-31 11:47:00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异族入主中原,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一些新将领被赶鸭子上架带领着一群新军去抵抗强大的胡人军队。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晋朝军队无法抵抗五胡军队,并且节节败退。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晋内部的争斗还没有结束,反对朝
2022-12-17 12:10
晋武帝都做了哪些措施呢
...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
2023-05-20 20: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