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近年来,我省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批实绩突出、群众赞誉的先进典型。今年6月,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定,表彰一批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从6月6日开始,省内主要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他们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民奉献,团结带领乡亲们奋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斑斓画卷的风采。
“现在我们村肉牛存栏820头,有102户村民参与养殖。村里每年利用牛粪生产的有机肥都能卖60多万元。”6月20日,铜仁市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黎表情从容,全然不见两年前的青涩与惶恐。
2023年5月,由铜仁市委组织部派出的杨黎第一次到有着“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等众多荣誉的小山村时,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小杨书记养过牛吗?”,让他顿时红了脸:“没养过,倒是经常吃。”
坳田村的传统产业就是养牛。入乡随俗,作为第一书记,学养牛就是第一关。他白天陪群众拉家常听养牛经、钻牛圈帮养殖户喂牛,晚上跟着老党员学“土办法”,反复研究养殖技术。
养牛的技能尚未熟悉,一场严峻的考验突如其来。
2023年7月的一个夜间,坳田村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很多牛棚被砸烂,200多头牛也被困在泥水中,养殖户急得直哭,杨黎来不及思索,第一时间组织人抢牛,动员未受损的群众腾出自家牛圈“支援”受灾户,并第一时间向上级求援,争取救灾资金。
一场意外,却给了杨黎最深刻的教训。他认真思考,发现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农场”模式存在薄弱环节——不仅面对灾害时抗风险能力低,而且由于规模小,议价能力弱,牛的价格很不稳定。
在反复走访全村5个村民组259户人家,摸清每家每户养牛情况基础上,他开始着手自己的“牛产业改革”——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由村里成立“黔北坳田红”先锋队,探索“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肉牛养殖发展模式。通过“1名村干部带动5名党员,1名党员带动10户农户”的方式,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形成草喂牛、牛产粪、粪变肥、肥施茶的生态闭环养殖。
同时,邀请省市科技特派员到村指导,积极在农村退役军人、回乡青年学生、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养殖大户中发现人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培育“牛专家”“牛医生”“牛经济人”20余人,帮助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困难问题。
在他的推动下,全村新增42户养牛户、550头牛,“牛经济”翻了一番。这个曾经的“门外汉”,不仅学会了养牛,更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如今,坳田村“园区+散户”的养殖模式正稳步扩大,一个风险更低、效益更高、生态更优的“牛村”发展新图景已然绘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齐 牟元媛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孙 蕙
三审 陈诗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